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  相似文献   

2.
张锋 《科教文汇》2008,(18):69-69
中学语文自主课堂学习不仅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雨 《科教文汇》2009,(29):100-101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分析一定会令品德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6.
王宁 《今日科苑》2010,(4):179-179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个人品德建设,这是新时期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任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个人品德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及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在高校个人品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辅导员在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高校个人品德培养的内容和途径,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 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 性,在心理上表现出幼稚、半成熟状态。 他们渴望独立,又往往不能自制;有较强 的求知欲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特点 决定其思想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社会不良 习气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计应贴近生活和学生感情实际,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的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例如说,现在小区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形态。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从书本中直接学习到他们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情感。相信能更好激发起他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培养他们道德水平、亲近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强弱,在当前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除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以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体育课中通过各种集体练习和集体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关系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高伟秋 《科教文汇》2007,(5X):77-77
本文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关系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人行为习惯,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力求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书育人"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贞发 《科教文汇》2007,(10S):136-136,154
一个人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强弱,在当前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除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以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体育课中通过各种集体练习和集体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朱彩平 《科教文汇》2009,(30):95-95,119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扩大食品专业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让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将书本理论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倪美志 《科教文汇》2009,(20):182-182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出发,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并且与识字写字、写作、阅读、探究性学习,共同构成了课程的目标体系,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大力培养"双强双优"型高校学生干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昊 《中国科技信息》2007,(19):260-261
政治强、品德优、能力强、学习优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高校学生干部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大力培养政治强、品德优、能力强、学习优的"双强双优"型学生干部,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品德使人受益一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初中级人才,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对职业学生的关注不够,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更是重视不足,很多问题学生出现。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技术过硬、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设置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社会、感知真善美丑,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趋善避恶的习惯,并自觉将一些正确、健康的习惯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