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与难点,综观多年的诗歌鉴赏题得分情况,得分率普遍偏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考生读不懂诗歌,无从下笔。如何提高考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鉴赏诗歌,读懂诗题对提高考生的鉴赏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正所谓"万诗题入手,抓题作文章"。那么,诗题具有什么作用呢?应当怎样读懂诗题呢?一、诗题的作用(一)诗题显示结构类别古代诗歌内容,可分为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诗题往往能显示诗歌的结构类别,鉴  相似文献   

2.
正古诗词为高考必考内容,但是得分相对较低,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不能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找到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和路径。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例题,总结一些常见方法,以供参考。一、看标题,抓题眼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  相似文献   

3.
要准确地完成诗歌鉴赏题,就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像读文章要理解文意一样。当然,读懂一首诗,还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步骤,考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做题就会顺畅许多。  相似文献   

4.
刘春生 《现代语文》2008,(7):157-158
不少学生对古诗鉴赏题有一种畏惧感,表面上是因为考试时得不到高分,根本原因是读不懂诗歌。在平时,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等来读懂诗歌;可在考场上,一没有了这些依靠,有些考生就束手无策了。笔者认为,考试中的古诗词其实不会很难,尤其是高考这样的正规考试;只要考生以平常心态,找准信息点,读懂诗歌的内容就变得简单了。  相似文献   

5.
宋明镜 《新高考》2010,(Z2):28-29
古代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再次要规范表达。因为诗歌内容丰富,意蕴深厚,意象多维,情感丰沛,所以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体会、鉴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把握其中的情感意蕴。一首诗,就像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赏析古代诗歌时,如果能多思考一个角度,你就能更好地读懂诗歌,你就能得心应手。多思考一个角度,你就多一种选择。对同一首  相似文献   

6.
<正>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啰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  相似文献   

7.
孔敏 《学语文》2013,(5):42-43
诗歌鉴赏是阅读能力中要求最高的题目。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试题。那么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顺利地完成鉴赏呢?以下几种做法值得一试。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8.
就历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设问的类型和解题的技巧归纳出几种模式,作一些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供考生参考。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所选作品大多文字浅显,抒发人之常情(别离情、故园情、山水情等),考生读懂作品大意并不困难。但由于题目切入角度小,设  相似文献   

9.
古诗阅读鉴赏题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难点问题,尽管考生掌握了许多名词术语和答题套路,也觉得诗能读懂,但总拿不到高分。如何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呢?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抓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抓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了,“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读不出诗的趣味,也就品不出其他文学作品的妙处了。然而,一般的学生读诗时总有点像盲人摸象,对诗歌鉴赏题更是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对诗的趣味领悟得少之又少。其实,如果能先从思想上对诗歌的本质特征有个充分的认识,居高临下地赏析诗歌,必然能事半功倍。一、诗须凝炼。特别是近体诗和词等,由于篇幅的限制,更是强调凝炼。这样,就使得诗歌的思维往往是跳跃的,有时甚至像意识流似地跌宕起伏。所以读诗时不能目光一扫…  相似文献   

11.
正一般而言,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但对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复习,应放眼诗境,将思想内容与意象、语言、表达技巧联系起来,就诗论诗,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领悟高考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归纳如下:一、一别音讯两茫茫——赠友送别首先,抓文题中的送、赠、别等词,了解古人折柳、吟唱、饮酒等饯行习俗,积累柳、霜林、船、车马、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意象。其次,掌握借景抒情、衬托等表达技巧,来领悟作者的离情别恨、激励劝勉等情思。  相似文献   

12.
<正>诗歌鉴赏是新课标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提升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对备战高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多年高三备考的点滴做些探讨和努力,权作引玉之砖。一、提升知人论世读懂诗歌的能力诗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灵魂的写照,要想读懂一首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特别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3.
面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许多考生都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诗歌鉴赏题并非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只要我们细心阅读、依"法"办"诗",就一定能够将看似难不可摧的古诗题攻克。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角度鉴赏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我们不妨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研习古诗,努力把自己打造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相似文献   

14.
正读懂诗意,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鉴赏时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准确理解全诗。一、看诗题,分清类别,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诗歌的灵魂,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依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爱情诗、哲理诗、闺怨诗等。有不少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掌握解读古诗的方法。下面,笔者就鉴赏古诗的技巧方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从诗题入手诗题,通常是诗的眼睛,它能告知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6.
词内容上以抒发离情别恨、伤春悲秋为主体,语言形式上以伤感孤寂色彩为主,风格上以深婉愁怨为言情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合律可歌为传播方式。这就是词的特色,也是词的本色。李清照诗词体现了词的本色特征,对后代词作和理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备考策略——大处着眼,把握内容2005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异彩纷呈,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均偏低,失误的原因,主要是无从下手作答。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和高考古诗鉴赏阅卷的感受,认为高考古诗鉴赏还是有章可循的。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默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的意境(或景、事)、抒发的感情(主题)。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大处上把握古诗的内容。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  相似文献   

18.
2003年高考语文第Ⅱ卷知识题命题大体延袭了去年命题的套路,三道大题分别是文言文考查、现代文阅读考查与语言综合能力考查,未出现新的考试形式,但在不变之中亦出现了某些新变。关于文言文考查,出现了三种新动向:一是文言实词的考查成为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二是古代诗歌鉴赏明确提出“诗眼”的概念,三是名句默写超出课本范围。今年第Ⅱ卷第16题对“庭折”、“面从”二词的考查相当严格。对“庭”与“面”,考生失分并不多。此题中失分最多的是“庭折”的“折”,绝大多数考生对此词甚为陌生。在“佞”的词义考查上,考生失分亦甚多。今年的古代诗歌鉴赏明确提出了“诗眼”的概  相似文献   

19.
王娟 《教育文汇》2011,(10):35-36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省市卷诗歌鉴赏题改变了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达技巧等。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满足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要做到心里想得到,笔下写得出;不仅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意,还要运用适当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标题的暗示诗歌的标题是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最容易忽视的,然而诗歌的标题却包含着许多信息。研究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标题中点出古人或在古迹前冠以"怀古""咏怀""咏"等字样的多为怀古诗;以某一物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以"咏"的,此类诗多为咏物诗,借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怀;标题中含有"送"或"别"等标志,多为送别诗;有的诗歌标题中有"喜""怨""愤""忆"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