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刊采纳云南日报王左生同志的建议,特开辟《<东莱博议>选讲》专栏。《东莱博议》,是宋代人吕祖谦写的一部评论春秋史实的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写道:“当年趣事勤搜罗,《东莱博议》滋味多。”书中各篇文字,自有格局,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文笔生动。选讲书中文章的写作方法,对于我们写好新闻评论和评述性新闻,不无裨益。这个专栏刊登的选讲文章,是由周振甫等同志撰写的。——编者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是南宋时代著名的议论文。这本议论《左传》里人物事件的书,同以前的史论不一样。它不受《左传》里人物事件的局限,从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其他历史事件出发,发表议论。《博议》的思想比较活跃,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议论中有些辩证观点,文笔生动。这些,都可供我们借鉴。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南宋金华人。他三十一岁时,死了母亲,在明招山居丧,有学生来请他讲学。“予思有以佐其笔端”,吕祖谦为了启发学生的文思,使他们下笔灵活,“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因此他的书叫《东莱左氏博议》,省称《东莱博  相似文献   

3.
山鬼 《出版史料》2005,(2):13-13
南宋学者吕祖谦,婺州(治今浙江金华) 人,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 《宋史》有传。吕氏一生著述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有其《书说》三十五卷,《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左氏博议》二十卷等。而《辞海》(1999年版)“吕祖谦”条目所列书名,与之有异,谨录其文如下:“……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等。”  相似文献   

4.
笔者的专著《实用评论学》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一年多之后,再来写新闻评论写作的讲座文章,感到很难办:原文照登吧,一来太长,二来有些内容不很适合《新闻知识》读者的急需;不写吧,“新闻知识讲座”专栏又不能没有评论写作方面的内容。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根据讲座专栏的要求,即《新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6.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7.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从今年四月十五日起,新湖南报上开辟了一个题为《介绍一个抓活思想的故事》的专栏,到现在,已经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这个专栏的文章颇具特色。报纸上常见的文字,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主要摆事实,一般新闻是也;一种是主要讲道理,各种评论是也;还有一种是旣摆事实,又讲道理,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是也。《介绍一个抓活思想的故事》专栏中文章的特点是:前面摆事实后面讲道理,摆的事实从实际中来,讲的道理又从事实中来,事实摆的是生动的,讲的道  相似文献   

11.
在不少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新闻评论包括专栏评论的先天性的弱点就是枯爆、干巴,缺乏文采。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就像一切文章一样,新闻评论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文采飞扬。在这个方面,专栏评论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专栏评论是署名评论,在报纸上又都是属于“花边文章”,因而它比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指的“签名评论”,是指在报纸上以作者的手写体签名的评论。如将评论分为大型重型评论、中型评论、小型评论三类,签名评论一般属于小型评论类,且多为专栏评论。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签名评论是个新生事物,是大胆试验的产物。在人民日报报系里,《华东新闻》是最早开“签名评论”专栏的版面之一。笔者有幸于1997年到2000年间,与另一位同志共同主笔《华东新闻》的《每周经济时评》专栏,4年内共计撰写了100多篇经济评论。时至今日,出去采访与人交换名片时,还常听对方讲:哦,我知道你,就是在《华东新闻》上签名的那位记者。有一次,采访一位省…  相似文献   

13.
《新华日报》从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起,开辟了《今日快讯》专栏。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是全国省报中第一个开辟的快讯专栏,也是新闻改革实践的产物。五年后,快讯专栏编辑盛培德同志撰写的《快讯写作入门》一书也应运  相似文献   

14.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新闻是只有一天生命的易碎品;写过,登过,读过,就完成使命,从记忆中消失了。有人还说,新闻作品不入“选”,只见各种小说选、文章选,不见新闻选。事情果然如此吗?不!好的新闻,是有坚强生命力的,也是应当出集子流传于世的。读了李普同志的《开国前后的信息》,更加觉得这个想法有理。《开国前后的信息》,收集了许多一二百、  相似文献   

15.
不少同志建议和督促我们给《新闻战线》写篇文章,介绍一下人民日报三版的《编余》,因为绝大多数读者和同行并不知道:这些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每年一百多篇的新闻评论,全都是在拼版的当天晚上,由夜班编辑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不少同志建议和督促我们给《新闻战线》写篇文章,介绍一下人民日报三版的《编余》,因为绝大多数读者和同行并不知道:这些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每年一百多篇的新闻评论,全都是在拼版的当天晚上,由夜班编辑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文摘     
乔冠华以时评成名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者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在读者中反响很大。1942年他到重庆以后,受周恩来同志指派,负责《新华日报》的国际评论,兼写社论和专栏文章,差不多是两天一篇评论文章,长达万把字的国际述评,他也总能一气呵成。他说他写国际评论的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搜集材料,二是讲究表现方法,让人看得爱不释手,笔尖常带激情。  相似文献   

18.
读了今年第六期《新闻战线》上《地市县报园地》专栏刊登的《总编辑亲自撰写评论》一文,产生了一些想法。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写评论,本是新闻界的光荣传统,也是总编辑们的“份内事”,现  相似文献   

19.
写新闻的根据只能是事实─—与李文喜同志商榷罗纲新闻中有“生活真实”吗?从广义上讲,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当然报道的是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但是,具体到李文喜同志在《新闻界》1995年第二期上以《新闻中有“生活真实”》为题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虽然韩国的图书市场持续不景气,“读者远离书本”的倾向有增无减,但政府、民间和媒体结合的国民阅读促进活动却开展得红红火火. 推荐书40%是翻译书 《京乡新闻》在韩国是很有影响的大报之一,在国民阅读促进活动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京乡新闻》上,开办了“阅读图书的京乡”的专栏,专门介绍社会各阶层人士推荐的图书.推荐人在向《京乡新闻》推荐图书的时候,“推荐文章”的题目被要求统一为《我推荐的一本书》,“推荐图书”规定为1种,“推荐理由”规定写800左右的介绍文字.从2007年到2009年,《京乡新闻》曾连续3年刊登这种“推荐文章”,在韩国社会产生了持续不断的积极影响,以至于一般大众读者非《京乡新闻》推荐的图书不读.有评论认为,《京乡新闻》的“阅读图书的京乡”专栏,对于韩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扩大韩国的读书人口,居然“有着官方号召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