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有这样的两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为什么秦汉的皇帝都称帝,而唐宋两代的皇帝却都称“祖”或“宗”呢?如唐朝第一个皇帝李渊叫唐高祖,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叫唐太宗;宋朝第一个皇帝赵匡胤(yìn)叫宋太祖,第二个皇帝赵炅(jiǒng)叫宋太宗。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是皇帝的庙号。庙号在殷代(商朝)就有了。当时有作为的君主死后,都要在祖宗的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奉,经常由继位的君主去祭祀。每个庙室都要有个名称,于是庙号就出现了。如太甲的庙叫太宗庙,太戊的庙叫中宗庙等。周朝的…  相似文献   

2.
游览名胜古迹、古寺庙宇和风景园林,阅读古籍或旅游文稿,常常触及庙、寺、殿、堂、楼、阁、亭、榭等建筑物及对它的介绍与描写。它们是何样建筑,其用途是什么? 庙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居舍统称庙,故《尔雅·释名》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先。”古人设庙还有规定,凡有功于国的人,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我国各地庙都是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如关帝庙、岳庙、孔庙等。 寺确切地说,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寺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而庙…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视陵墓的修建 ,可是惟独元朝皇帝死后没有留下宏大的陵墓。这是因为元朝皇帝死后的安葬仪式与其他朝代不同。元朝皇帝死后的安葬仪式很简单。皇帝死后 ,用两片厚木板按人形大小凿空 ,把遗体放入 ,再将两块木板合上 ,就成了皇帝的“棺材”。然后挖一个很深的坑 ,把“棺材”埋下去 ,用很多马把这里踏平 ,不留任何痕迹。同时派兵封锁住这一地区 ,不准任何人入内 ,等长出青草 ,与四周地面相同时 ,这些兵才撤走。这样 ,长眠于地下的皇帝们方能免去盗墓贼之类的骚扰。元朝皇帝为何没有陵墓@刘新军…  相似文献   

4.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光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祭。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贬褒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  相似文献   

5.
关羽,三国时刘备的结义兄弟,面如重枣,长髯过胸,所以人称美髯公,年轻时家庭贫穷,以卖豆腐为生。关羽为人忠肝义胆,掌上一口青龙偃月刀,武艺超群。曾单身入吴赴会,后因大意被袭败走麦城。人们敬其忠义,死后将他尊为关帝,并立庙祭祀。  相似文献   

6.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7.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  相似文献   

8.
释“碑”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丽: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在这些石碑上刻字记事,作为纪念或标记,因而产生碑文。这种碑文在秦代称为刻石,如李斯峄山之刻。汉以后始称为…  相似文献   

9.
帝国和王国     
一般君主制国家或称帝国或称王国,以别于共和制国家。人们通常把国君称皇帝的国家称为帝国,把国君称国王的国家称为王国。如当代埃塞俄比亚帝国、沙特阿拉伯王国等即依其国君称皇帝或称国王以区分之。再如历史上,1870年前普鲁士本是王国,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周朝时候,人们把帝王的女儿叫"王姬"。战国时,人们把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或"郡主"。到了汉朝才形成制度,皇帝的女儿叫"公主",皇帝的妹妹叫"长公主",皇帝的姑姑叫"大长公主"。为什么把皇帝的女儿叫"公主"呢?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古时候,皇帝是从不替女儿主婚的。  相似文献   

11.
庙号和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周继商制,如周文王的庙室称太祖庙,周武王的庙室称太宗庙等。秦王朝是...  相似文献   

12.
在越南,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越南人习惯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称为儒教,或称孔教。儒教自汉代起传入越南,两千多年来,儒教对越南的思想、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从首都到乡村,有文庙、文祠等供奉、祭祀孔子的建筑,每年从皇帝到基层官员、百姓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3.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14.
古时候以皇帝名义颁布的文告称为圣旨,圣旨上要盖上代表皇帝权威的印章。皇帝的印章用玉雕刻,称为玉玺。玉玺有许多个,盖在各种不同的文书或文告上。其中有一枚玉玺特别神圣,老皇帝临死的对候,要当着众大臣的面亲手交给继承皇位的太子表示把天下传给他了,这枚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  相似文献   

15.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即太祖、高祖、世祖。后继者称宗,如唐朝李渊称高祖,其后的李世民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随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因为按照典制,  相似文献   

16.
王璐 《初中生辅导》2014,(19):25-26
自从秦始皇首立“皇帝”名号以来,“皇帝”一词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尊贵的称号.每当开国君主“正位建号”或其后裔承袭帝位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上尊号”仪式,以表示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另外,皇帝也要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尊奉正式的称号:“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些也称为尊号.  相似文献   

17.
杨旭 《生活教育》2015,(5):54-55
一、研究背景扫描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告诉我们,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有了保障时,高层次需要才会凸显。人们常将"独二代"的00后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求无需他们操心。人们也将他们称为"小皇帝",他们骄横、不合群、遇到责任忙于推卸,他们傲慢、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这些"小皇帝"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让  相似文献   

18.
姚雪垠先生谈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时,认为片名“大帝”二字不妥。他说,康熙固然是清代的一位拥有多方面建树的皇帝,但皇帝就是皇帝,不能随便想一个名字加以替代。康熙是年号,活着无人称其大帝,死后也无大帝的谥名。何来“大帝”之谓?  相似文献   

19.
贵刊 2 0 0 3年第 3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元朝皇帝为何没有陵墓》 ,该文认为“元朝皇帝死后的安葬仪式与其他朝代不同” ,那为何与其他朝代不同呢 ?为何明后才有陵呢 ?这和历代对死亡的看法不同有关。元人来自蒙古高原 ,是四海为家的游牧人 ,他们认为自己既来自大地 ,那死后也应自然回归大地 ,不能带走什么东西。因此 ,元人的葬制简单而独特。与此相反 ,明人是来自中原农业社会的汉人 ,他们认为死后还会有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还要吃喝玩乐 ,也分高低贵贱。因此明帝都按生前的模样修建了宫殿式的墓园 ,里面的陪葬品也是帝王的日常用品。建…  相似文献   

20.
蛇也能成仙 马来西亚槟城有一座蛇王庙,人们将蛇作为神灵祭奠。蛇王庙内树枝上、供桌旁、香炉边到处游动着大大小小的蛇,香客们用鸡蛋或猪肉等喂它。我国福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