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培养他们主动阅读、持久阅读、价值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品质。这样,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精神的成长,并彰显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陆敏娜 《教学随笔》2016,(9):129-129
本文通过教学行动研究探讨如何促进初中学生阅读课外经典策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基础,提出从阅读条件、阅读意识、阅读活动等方面提升阅读效率。利用科技化阅读实现课内教学拓展和巩固,同时采用活动式阅读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目的有助于让学生热爱阅读、享受阅读、自主阅读,并从阅读中得到成长,进入“悦读”的佳境。  相似文献   

3.
阅读活动和人的其他活动一样,具有极其复杂的心理成分,进行阅读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技能。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可以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获取一定的信息,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完成学校各科学习的任务,而且可以从思想上受到阅读作品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品质,发展他们的个性。下面谈谈本人运用  相似文献   

4.
仇天然  陈林静 《江苏教育》2023,(27):73-76+3
<正>“整本书阅读”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强调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笔者带领五年级学生进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时,尝试以情境任务体验,优化儿童的言语经验,通过“化身书中人物,再现西游风貌,共赴取经之旅”系列阅读任务,帮助学生感受整本书阅读的意趣,发展高阶思维,提升言语品质。一、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A3):23-24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在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思想,可从学生的现实成长入手,使其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具备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与品质,帮助学生及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借助阅读活动来发展与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从补充文化背景知识,发散学生的文化视野;组织阅读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读写结合活动,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探究文本主旨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财富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通过阅读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教师通过“五个一”行动,开发各种阅读场所,为学生营造随时、随地可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 中的一种习惯.同时,教师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内容“悦目”的书籍,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和阅读活动,让 学生感受到“喜悦”的阅读过程,从而使学生把阅读视为自己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教”是为达到用不着“教”,“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要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怎样才能完成这一使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呢?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元阅读”是“元认知”在阅读学习领域生成的一个新概念。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1976年提出的认知概念。阅读学习是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丰富感情。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阅读学习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并促成元阅读能力的生成,在教学中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抓两头”“促中间”,确保能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教主导化,把学生的学主动权最大化,尽量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语文阅读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让其语言水平得以提升,在推进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实现“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主要内容之一,并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充分表明了思辨性阅读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以问启思、搭建支架、利用练习、多元活动等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思辨性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将书香活动扎根课程,落实“双减”政策,开设“大阅读”活动,采用“三联读、五场景”模式打造“家校社”三方联动的“大阅读”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学校书香工作蓬勃发展,还惠及周边区县并对多个省市造成辐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13.
教师应落实语文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丰富学生阅读经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篇”带“本”,推进整本书阅读。学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方法,开展研学活动,挖掘小说深层内涵,从而爱上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4.
黄静蕾  章馨月 《海外英语》2023,(22):172-174
批判性思维是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若要达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则需采用“阅读+思辨”教学模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阅读圈”教学法与此模型高度契合、环环相扣。故该文将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So Close Yet So Far这篇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将“阅读+思辨”教学模型与“阅读圈”活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十分必要,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应当养成分析思辨的习惯,并在对文本进行不间断的情感体认中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为例,借助“概括事件、人物形象”“把握叙事、抒情特点”“学以致用,完成推介任务”三大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力求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升深度阅读文本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自主式阅读。“自主式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讨论并确定一定的阅读范围,然后依据手中资料,自选阅读内容的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这样的阅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统一的大目标下,各自猎取知识,又易于增强阅读的时效性,使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式阅读”,是阅读者能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主动地进行并能够达到独立阅读目的的阅读。进行自主式阅读,  相似文献   

18.
阅读品质,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习性等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积累性品质、质疑性品质、创造性品质等。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已关注对学生阅读品质培养的研究。英国提出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必需,应当努力成为一个自觉的读者”,美国提出应当“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段洪得 《成才之路》2009,(25):44-45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无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社会,阅读能力被称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阅读是人的一生中获取知识信息、发展智力、与社会交往最重要的途径。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准备性阅读,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用丰富的游戏,拓展幼儿的认知水平;创设优美的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开展多元的阅读活动,支持幼儿的阅读行为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