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观周刊》2010,(34):12-13
在爱情的良药里,有一剂是最古老也最管用的,那就是情书。 “你有多久没写过情书了?”这问题问出来多半会被人讥笑,但你可知道,表达爱情的“情书”,可不只是旧时那种信件格式才算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封情书可以让你用多种方式呈献给爱人。嫌手书太麻烦,博客日志够方便了吧?简单的一笔,记下关于某目的细节,加上两张照片,可以说是更朴实更幸福的情书。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3.
出版有《47楼207》、《空山疯语》等多本专著。 朱家雄施主欲编一卷《北大情书》,来电话约洒家也随喜一篇。老衲心想,情书者,不就是写给女孩子的生离死别、别有用心、心怀叵测的那类阴谋文件吗?那东西洒家做小沙弥时,炮制过一百多万字呢,  相似文献   

4.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5.
随笔     
其实写字楼不过是个分层的巨型火柴盒,无论是整洁还是脏乱的办公桌,都是个灶台。液晶显示屏和鼠标并不比炒勺和五香粉高明多少。如果说还有一点值得依恋,那就是这儿可能会上演爱情。尽管你对朝九晚五的生活抱有充分的怀疑,但办公室里有个心动的,总比你那光是劳动的好。  相似文献   

6.
叶染轻霜     
正有些东西虽然看似平常,却常常被当做心爱之物默默珍藏。很久很久,也不愿丢弃,尽管已经泛黄。染了轻霜的红叶便是这样。被珍藏的红叶染了轻霜,久了,也满是历经沧桑的模样。然而,拿在手中,时光的美丽痕迹依然清晰,弥漫着一如既往的温馨和眷恋。静谧之中,飘散着绵绵不断的芬芳,犹如回到了初时,那一抹凝视之后的心动和甜蜜。是昔日有过的温暖的情愫,是脉脉动情的回眸,是一个轻盈的转身,是心动和相思  相似文献   

7.
身在今日,绝难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人情书选曾是出版热点。彼时,市面上充满各种情书选集,马克思致燕妮固不可少,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亦不能缺,就连雪莱济慈和徐志摩,也借助情书,和前面那几位伟大光荣正确的大师,获得并列的资格。情书出版热早已过去,但,  相似文献   

8.
爱与死,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息的话题。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又是一个因爱而死的爱情传奇。第一次拿到这份手稿,是2009年8月份。这份手稿既是日记,也是情书。据说,它被发现于一所老房子的阁楼之中。从上世纪30年代到如今,七十几年过去,这部分手稿竟然完好无损。作者早在75年前天逝,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4,(45):77-77
★《情书》 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剧情类 长片,影片对过去的追忆和有 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 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 达了影片的主题——珍惜有限 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这部清 新感人的电影已经成为 90 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烟花》日本富士电视1994年出品,可以称之为《情书》的雏形。在这部电视短片中,岩井俊二摆脱了传统儿童影视作品中那种做作的臆断,把人们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情感刻画得真挚自然。他也因此片夺得了当年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的年度新人奖。★《梦旅人》在《情书》取得巨大成功之…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年过五十的黄永盛从公安第一线调入档案室工作,尽管他是档案行业的新手,但三年来他凭着自己那一股创新和钻研的劲儿摸索出了令老档案人都为之心动的三项发明.  相似文献   

11.
凄婉的音乐又一次缓缓响起,被陌生女人的来信所震惊的男作宗推开大门,窗口呈现出年轻女孩纯真而充满期待的脸,那是她第一次和他相遇并为之心动的时刻。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视写作为“巨大的幸福”,却并不把当作家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因此,对于他,什么样的体裁是不大在乎的,只要能宣泄他那“庞大的内心世界”。无怪乎在《卡夫卡全集》中又出现一个奇观:社交圈子并不大的卡夫卡,其书信之多几达五分之二,其中给两位情人的情书又占一半以上。这里选译的自然只能是凤毛麟角。就人数论只有三人:他的终身至友 M·勃罗德和他先后相爱过的两位情人。三人中,收信最多的是第一个情人菲莉斯·鲍威尔,达527封之多,德文版共八百多页。但以感情投入之热烈、真挚看,当推他晚年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18万字情书,它们是卡夫卡爱情的最后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故这里的选择以这部分书简为重点。卡夫卡书简除了感情投入这一主要特点外,一个次要特点是落款简略,一般都不写地点,署名常用一个缩写字母。尤其是致密伦娜的信,因属“偷情”性质,一般都不写日期和地名,也很少署名。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0月,我们因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瞿秋白学术讨论会而聚会在北方的小城市—徐州。在一次会间休息的闲聊中,不知是谁起的头,我们从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生活,谈到鲁迅和许广平从师生变成夫妇,继而又扯到郁达夫和王映霞……忽然,谁冒了一句:“我们何不编一本中国现代作家情书集呢?”虽则我们三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编辑,一个是编剧,平均年龄已三十五岁了,而这时却象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对对对,一个星期编好,这肯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至于书前的序嘛,请贾先生给我们写吧。”坐在一旁的贾植芳先生笑着还没来得及回答,贾师母就开了腔:“都老头子了,还情书呀情书的。”一席话,说得大家都哈  相似文献   

14.
<正>十几年前,社会上流行补拍婚纱照,有一位著名女作家也心动了,拉了丈夫去拍照。之所以谓之"拉",当然是丈夫不愿意,都已经是五十岁的年纪,腰身粗了,皮肤黄了,脸上皱纹像橘子皮,拍出来的婚纱照怎么会好看?不过后来还是被女作家妻子拉去了,因为妻子想要圆一个婚纱照的梦。在他们结婚的年代,婚纱摄影还处于被封杀的年代,他们倒也是拍过结婚照的,那就是两个人并排并的合影,妻子手里捧了一束花——塑料  相似文献   

15.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2):89-89
我敢肯定,现在的年轻人恋爱,已经很少写我这一代人笔下的那种情书了。我指的不是悄悄话,只要人类存在,男女相爱就有这样的卿卿我我——我想说的,是情书的形式。在21世纪,恋人们阅读的,只是数字化的电子邮件,不再是那,贴着邮票的牛皮纸信封中,裹夹的那张纸,那带着体温、透着心上人性格的道道斑斑。  相似文献   

16.
杨红霖 《大观周刊》2010,(30):39-39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写给钢琴家肖邦的情书中曾这样说道:“我们彼此的心,红得已越过希农的葡萄酒了”。爱情如同。而葡萄酒无疑将为星夜、银河、苍穹下,互诉衷肠的情人们增添几分浪漫的情调。  相似文献   

17.
《新闻天地》2008,(5):50-52
不久,荷兰银行上海分行25岁的女职员潘瑶被杀,凶手即是她的男友、欧尚(中国)投资公司部门经理许震。此案一度引人注目:潘瑶和许震皆为著名外资企业的年薪达10多万元的高级白领,他们在股市风云中金融理财游刃有余,为何打理不好自己的爱情?潘瑶香销玉殒缘于她介入客户的私人空间而移情别恋,但又不是为了贪图亿万富翁的钱财,她究竟图的是什么?2008年3月上旬,随着此案审查起诉,潘瑶被曝光的分手情书披露了她的内心扎挣,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19.
网恋无冲动     
说那不是爱情,可我们确确实实地是在谈恋爱,在网络中我们相互间的称呼就是恋人之间专用的;可是说那是爱情,为什么从网络中走下来就是两个完全的陌生人呢?马凯说,那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还是个网络新手,初出茅庐。一进入聊天室,突  相似文献   

20.
陈思诚被公众认识是因为《士兵突击》。其实,除了通俗的电视剧,他还参演过娄烨的艺术片,也自己尝试写过剧本。这一次,他做起了电影导演,希望用几个寓言般的小故事写出人一生会遇到的爱情与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