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作为动词词尾的“着、了、过”与印欧语中的词尾是有所区剐的,这并不影响“着、了、过”成为动词词尾。这些都是有汉语的特点决定的。作为动词词尾的“着、了、过”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株州市方言属于湘方言长益片,该方言中应用最广泛的词尾是子尾,它主要是用作名词词尾,但也可以用作少数形容词、动词、量词、概数词的词尾。其作用主要有成词、区别词义、改变词性、小称及增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古汉语语法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用作状语”作了如下概述: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共三句话,首句解说状语的一般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次句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尾句则转而说明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  相似文献   

4.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5.
对丰城话的三个常用词尾"叽、仔、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丰城方言中的"叽"尾有名词化标记和小称标记两大功能,"子"尾是一典型的名词化标记词尾,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仔"尾则是一典型的小称标记词尾。作为名词化标记,"叽"尾和"子"尾可附于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根后,改变其语法性质,成为名词。作为小称标记,"叽"尾可附着于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贬称、弱化、随便、小量等附加义;"仔"尾只能附着于名词和量词短语后表小型、可爱、昵称、小量等附加义。经考察,"叽、仔、子"尾均可运作于词的层面和短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由时间一维性原则出发考察“着”、“了”、“过”等体标记的同现。体标记助词“着”、“了”、“过”等虽不与具体的绝对时间挂钩,但其表示的动态要在时间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指示动作行为的相对时间,映射句子的语义结构,制约句子的语序表达。体标记的同现是有条件的。多个不同性质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具有有序性。居于语义表达中心地位的动词(结构)是限定动词(结构),通常位于多动词句的末尾。表达伴随状态意义的动词(结构)是非限定动词(结构)。如果多动词句的两个或多个动词(结构)都是限定动词(结构),则是汉语里典型的连谓句。  相似文献   

7.
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关于时体标记“了”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关于时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附着、放置”义动词“着”和表持续的“着”、表进行的“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汉语史的事实表明,“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1”以后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2”,但汉语中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同时虚化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中没有“唧”尾词。涟源市杨家滩镇方言中“唧”尾使用范围广泛,“唧”既可作名词词尾,也可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副词等词尾,“唧”尾的作用丰富,有造词、区别词义、表微小暂短、表情、使确数量变为概数量、舒缓词(语)气、标记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仅限于“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它的兴起是汉语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有VP”句中“有”的性质对句式的成立和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它用来表示确定或者强调,应归属副词词性,甚至是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0.
这几个词都具有“也”、“同样地”、“还”的意思。但在句中的用法不尽相同。现浅析如下: 一、also(adv.)多用于书面语和较正式场合。通常与动词连用,修饰句子里主语后面的部分。它在句中一般位于be动词和助动词之后,行为动词之前。但当它在句中作状语时,放在句首,后面用一个逗号;当用作强调时,放句尾;also有时用作连词相当于and also。例如:  相似文献   

11.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词尾“化”,是“五四”时从日本的译文中传到中国来的,用来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fy、—ize。①例如: beautify 美化 idealize 理想化 simplify 简化 normalize 正常化这种用“化”作词尾的词,我们称之为“化”尾词。“化”尾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翻译的需要,但也因此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由于“化”尾词有其不可替代的表达能力,我们自己也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创造出一些“化”尾词来,如:绿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V(C)了”中的“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话“V(C)了”的“了”主要有两个,了_1是时态语气助词,了_2是动词“了”的轻读形式,作补语。补语了_2与结果·趋向补语相对当。了_2出现在句中,也出现在句尾,了_1只出现在句尾。句尾为了_2的,绝大多数句子表示的行为是未实现的,句尾为了_1的则相反。了_1融合着了_2,被融合的了_2在一定条件下与了_1分离而重现。以此为基础,可合理解释北京话里“没”和“了”在动词前后共存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4.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5.
荔浦方言的"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荔浦方言中,“着”的语义和用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它主要用作完成体标记,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完成或实现。同时,“着”又可表“经历”义。在同一个上下语境中,“着”的语法意义有时难以分清,可以作多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日语静态存在句对应汉语的静态存在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动词如果属于「主体動作.客体変化動詞」、「主体変化動詞」以及「静?動詞」中的「存在動詞」这三类,句子都可以译成"动词+体标记"形式的汉语静态存在句。"体标记"指的是"着"和"了"。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中的“了”“着”和“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了”和“着”是现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两个词尾,是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标志之一。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由动河虚化而来的,符合汉语实词虚化的规律。关于它的虚化过程,前人作过很多研究,  相似文献   

18.
“着、了、过”当为动词词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19.
对于“着、了、过”的性质,语法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助词;一种意见认为“着、了、过”是构形成分,当为词尾。本详细分析了“着、了、过”的用法以及“着、了、过”的作用,认为“着、了、过”不具备成为词的条件,而是动词的词尾。  相似文献   

20.
宿松方言中可以用作动词体的成分很丰富,其中的"着[tο0]"和"倒[tau0]"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宿松方言持续体标记"着"和"倒"的描写、分析,发现"着"是纯体助词,其本字是"着";"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部分已经虚化作唯补词、补语性体标记和纯体助词,由此进一步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标记大多是从词汇手段虚化而来。动词体成分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