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佛经内容的加入给中国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诗歌言志缘情的传统,使诗歌的哲理性得到加强,境界得以提升,为中国诗歌审美范畴的改造做出重要贡献。佛教哲学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并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在佛教诗化的过程中,王维无疑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之一。他摄佛教内容而创作的山水诗亦可称得上是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是在近代科学主义流行的历史时期步入复兴之路的。近代中国佛教界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有以下一些基本看法:佛教重视科学;佛法不违背科学;佛法可以与科学互补;佛法高于科学;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这些观点反映了佛教与西方一神教的差异,但基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佛教界尚不能认清科学现象和科学精神的区别。中国佛教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洗礼未必是坏事,但现代人间佛教还必须从科学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现在已蜚声海内外,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从种植到饮用,以及形成独特的文化,乃至向海外传播,佛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诠释佛教与茶的内在联系,撂讨佛教对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名茶研制、饮茶技艺的提升、茶文化的丰富、茶道精神的萌芽,以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以期明晰佛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年,随着佛教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基督教本色化的运动广泛展开,作为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张亦镜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选择佛教中的观世音作为基督教对话的对象,他从佛教典籍中对观世音的来源、现身和女身进行考证,否定观世音的存在性和神性,从而否定基督教与佛教的融合,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并非中国文化,张氏的这种观点不免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8.
刘彦波 《荆州师专学报》1998,21(1):76-78,84
文章通过对中国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佛教与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佛教对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关注天下百姓之苦是宗仰佛教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直接歌颂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宗仰诗文创作的中心主题;宗仰的诗文创作在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体现了宗仰将中国佛教振兴的命运同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蒋捷词中的竹意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运用竹意象表明他入元不仕的高洁品格和屡遭迁谪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同时,蒋捷对竹的喜爱有明确的目的,一方面,表现出他的故国之情和归隐情怀;另一方面,象征他正直高洁的品行。最后,蒋捷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提高了词体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刺,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王树楠清末长期在西部地区任职,其在甘肃的十余年间,兴修水利,革除弊端,开办统捐,为清末甘肃地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撰写欧洲史学著作,倡导变革,救亡图存,关注西北边疆局势。政绩卓越,升任甘肃新疆布政使,在甘肃的十年对王树楠的仕途与为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洪伊是清末北方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亦是当时全国立宪请愿运动中的骨干。辛亥革命的洪流又把他推到了与先前相对立的政治舞台上,赞助并参与民主共和,在反袁称帝呼应护国战争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他又成为活跃于民主派中的风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就是无韵体史诗《失乐园》。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来说明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清教徒的出身使得弥尔顿写作时取材于圣经,创造了全新的上帝和撒旦以及众天使的形象;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信奉真理自由而质疑权威,并化身撒旦鼓励亚当夏娃求知,反抗上帝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支持又驱使他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推翻上帝这个“暴君”的领袖。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过错误,但这磨杀不了他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国革命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经在党的七大上评论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成为反对派领袖,领导中国"托派"组织运动。他一生五次被捕,监押时间时间在五年以上,在狱中,他为理想和救国而不停抗争,即使在自己的同志对他有很大误解时,仍然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没有出卖革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为名利所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第五次被捕为例,来略谈一下这位狱中斗士。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交游无数,曹溶是朱彝尊众多交游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由于家世渊源、政治原因以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使得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中,曹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学创作上都给予朱彝尊巨大的帮助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东树是桐城派中期重要代表作家,一生曾四次南下广东,客居时间十年之久。其间,他积极投身广东的书院教育,以文会友,勤奋著书立说,传播桐城派文学思想,为广东的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方东树诗文集、方志及其他名家文集等文献的解读,梳理方东树在广东主讲书院和传播桐城派文论思想的具体情况,探讨其在教育上的成就,揭示其在传播桐城派文学理论和扩大桐城派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愈是个不愿认同别人的人,惟独贬潮期间是个例外。该文拟从心理学的视角切入,透析其贬潮前不认同心理导致的生存危机,以及贬潮后的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主导的认同心理。韩愈赢得潮州江山为之改姓的原委,除了他的认同心理及政绩卓著外,还在于潮州人对韩愈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杨慎是明代学识最为渊博、著述最为繁富的作家,著有《升庵诗话》等诗歌理论著作。自少年起。杨慎受业于以文章名天下的一代宗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状元及第迄至中年遭流放以前,杨慎任职于翰林院,以博学名闻天下。杨慎评议唐宋诗,阐发“夺胎换骨”的理论、学习六朝和晚唐诗歌,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运用实证的方法解诗等三方面诗学理论,都与他曾经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