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六书”假借不同于有本字的假借。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词关系的变化,既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还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以及专用假借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与通假两类。  相似文献   

3.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4.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假借的转折与回归萧甫春假借是六书之一。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实就是“同音代替”,语言中有这个词,但没有书写这个词的字,不是依词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这种方法叫假借.孙诒让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6.
"六书"假借是给词配备书面专用文字的一种方法。"六书"假借所借字是借表之词的常规用字。"六书"假借的出现和运用,弥补了表意造字的不足,而假借所致文字职能的交接转移属于古今字的范畴,临时借用属于通假字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讬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卜、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9.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古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些返借词。所谓返借词,是指某些词借出去以后,又从对方语言中借回来,这种词,就叫返借词。一般返借词在相互借用中,其书写形式、读音、意义或用法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博士”与“把式”、“百姓”与“板升”等。但有一些返借词,其意义和用法虽已与原词有很大不同,其书写形式与读音却没有发生变化,如“旗”、“盟”等。这种返借词,我们称之为“特殊返借词”。这些返借词的存在,在世界各民族语言的接触中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它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长期频繁接触与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依据《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在考察汉字多体并存的现实情形下,对《现代汉语词典》异形字进行了有限范围的统计,并进行描写、分析和归纳:对《现汉》收录的异形字(包括加括号附列在正体之后的繁体字)进行穷尽式统计,共3499个异形字,其中形声类2168个,其他类1331个。并从显性角度考察了异形字定形的经济原则和深层角度来看异形字规范的语用原则(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书写方便原则、形义相符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根据存字、存音、存源的原则,对音义不明的字,常常照引旧字书,以保留汉字的历史面貌。这个原则是好的,态度也审慎。不过,有的缺音、缺义字如果细致考察,是可以补出来的。探索缺音、缺义产生的原因,并设法弥补,对于汉字史研究和解决辞书中的疑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report two eye movement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how Chinese readers process incremental words during reading. These are words where some of the component characters constitute another word (an embedded word). In two experiments, eye movements were monitored while the participants read sentences with incremental words whose first two characters (Experiment 1) or last two characters (Experiment 2) constituted a word (referred to respectively as “head-embedded” and “tail embedded”). Reading times on these words were longer when the frequencies of the embedded words were lower. However, this was only seen on first fixation duration for head-embedded word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mbedded words are activated when Chinese readers process incremental words, and that this activation is earlier for a head-embedded word than for a tail-embedded word.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hierarchical model which assumes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for whole word is activated via the representation of its constituent morphemes.  相似文献   

15.
对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中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最难的部分是汉字,那么如何开展汉字教学成为第二语言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试从字形、字义两个方面介绍对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学习者的教学策略.提出了现行汉字结构分析策略、字源分析策略,提出了汉字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字本位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对汉字教学的分析,提高教学管理者对汉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并能对汉字课的开设给以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拆字是一种最古老的汉字修辞方式。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拆字这个修辞格的范围廓清,认为拆字具有不同一般汉字修辞的特征:即具有“作者离,读者合”的形式特征。只有那些为了修辞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离,读者合”这一形式特征的汉字修辞事实,才是拆字。  相似文献   

17.
阅读五四时期(主要是1918—1925年)代表性文学作品,参照有关知识,提取五四词汇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一个特殊时代颇有特色的表述方式。五四词汇是承前启后的,对它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更准确地认识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特点及方式。  相似文献   

18.
契丹小字金石资料中,有些常用原字,既不见于汉语借词,也不见于已释读的契丹语词中,研究者们对其提出了种种读法,但都未能得到证实。幸而新近发现的契丹人名中这些原字陆续出现,为拟定其读音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微技能训练在汉字和词语教学中的运用,试图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特征,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能够批量地掌握汉字和词语,达到快速提高汉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四字词语词占极少数,四字固定语占绝大多数;从西字词语和单字词、双字词语和三字词关系及汉语构词角度可以看出是由汉语四字词语的发展形成造成,四字词语处于“词”向“短语”过渡的边缘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