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网络"恶搞"文化的根源及"恶搞"一族的特征,分析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谷羽 《文教资料》2009,(7):59-61
当今时代,"恶搞"作为一种交谈的栽体,成为一种混杂了大量不同性质的表达模式.本文对网络"恶搞"溯源、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话语权的走向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引导职校生合理地应对来自社会或个体的"不确定",是后疫情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文章以探讨在"不确定"状态下,引导职校生接纳心理失衡、重建心理平衡的策略为目的,采用案例分析法,解读了青春期职校生的心理失衡,剖析了同理心在引导职校生重建心理平衡中的运用及功能,表明培养同理心是"不确定"状态下化"危"为"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娱乐可以缓解压力、愉悦身心.但是,在"泛娱乐化"时代,娱乐在商业利益的催化之下呈现出畸形的态势并且对青年群体产生了诸多影响".泛娱乐化"使青年习惯于用笑声代替对问题的严肃思考,使青年沉迷于恶搞而忽视了真正的原创力,使青年沉溺于感官的享乐而远离高雅的审美,使青年沉陷于即时的麻痹而开始自我放逐,使青年沉醉于浅层次的关注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魅力.  相似文献   

6.
"恶搞"一词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香港而后进入中国内地。网络文学恶搞运用戏仿、反讽、拼贴等手法对原文本进行再创作,并对其言语、形象、意蕴三层面造成解构与颠覆。在后现代语境下,网络文学恶搞文本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狂欢化、视觉化等特征。网络文学恶搞的游戏审美与娱乐精神给人们带来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有其令人担忧的一面,应该意识到它在解构之后还应当有所建构。  相似文献   

7.
霍向军 《教育探索》2012,(8):133-134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主要有自卑、自闭、过分自尊和轻度抑郁等.解决的策略有:以课堂为主渠道,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以疏导为前提,加强对贫困生思想工作;以关怀为根本,建立贫困生个人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咸"都市圈空间形态范围,重点从都市圈生态景观区域、景观轴、景观节点等方面探讨"西咸"都市圈的区域生态景观类型结构,指出"西咸"都市圈生态景观整合的构思与研究价值。旨在对"西咸"城市一体化发展及"西咸"都市圈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论恶搞行为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生存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的恶搞行为是在高科技支持下盛行的一种玩笑文化.其表现形态是科技含量较高,参与制作人员文化程度较高,参与人员多,传播范围及影响面广,传播时效久.新型恶搞作品在制作手段上多借助电脑先进技术,融导演、编剧、音响配置、图像处理于一身,在表达手法上采用夸张放大、戏仿、剪辑移植、篡改变形等方法.新型恶搞具有游戏化、随意性、非理性、反常规和不能承担责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旅游地J苦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对梯田影响"、"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节庆习俗"等9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的作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索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