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村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把户口迁出去的时候.我就不再属于她了。但我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分别在不同的村庄生存和生活后。我觉得她才是我真正的村庄。那些房子,飞鸟,和牛羊,深深印在灵魂深处,总以最熟悉的姿态在梦里、心里出现。消除了我在异地生活的恐惧感、孤独感,让我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和依靠。  相似文献   

2.
回想麦田     
艾德勋 《大理文化》2012,(11):40-44
一个叫做麦田的村庄,像一幅水彩画挂在博南山一面向南的山坡上。外婆家就住在麦田,而我的童年就经常住在外婆家。外婆是妈妈的姨妈,外公是妈妈的姨父,他们是妈妈的养父养母。我在外婆家有两个舅舅,大舅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西昌市工作;因为大舅书读得多了就去得远了,外公外婆担心老舅学业好了也飞远了,高小毕业以后就不让他再继续上学,回村里做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村庄所在的山脚下,发源于黑山门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划了一段优美的弧线,奔澜沧江而  相似文献   

3.
村口的遥望     
正回到村庄,我会像一位传统的农人,习惯于站立村口,向远处遥望。遥望什么?真的很难说。也许,是遥望一种记忆;也许,是在遥望中,寻找那些失去了的光阴,或者物象;以便,为自己寻找到某种精神上的寄托。我的背后是村庄。村庄,村庄,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房屋、炊烟、粪土,参差的树木、葱郁的庄稼,所有的物象、气味,都  相似文献   

4.
正一奔驰的火车哐当咣当穿透凌晨一点多的暗黑,几道刺眼的亮光投射进来,照亮了我疲惫模糊的脸后又倏地划过车厢。稀稀拉拉的农村土房在窗外快速后退,好像被时光的列车往后抛掷着。恍惚中我看见了哺育我成长的村庄,于微凉的夜风中一点点浮现……我出生于南方一个小小的村庄。它被群山环抱着,像襁褓中的孩子。村庄的色彩在黄昏后一缕缕黯淡下去,最后变成一团墨黑,整座村庄仿佛沉入了阴冷的水潭,黑黢黢的。夜的黑,点燃了我对光亮的憧憬。光,哪怕是一缕幽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线的清晰,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焉支山记事     
周步 《寻根》2013,(1):106-112
我在这座焉支山下生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河流。这些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周氏先祖在这里生活了六百年。山脚下的坟院里,埋葬着我的十几辈先祖,坟院上空的灵魂,就是这片土地的岁月轨迹。我很小的时候,在山坡上放羊,或者做别的事情,无意间发现这些山坡上有耕种过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沉陷记     
正没落的村小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下来,在寂静与失落中等待黄昏慢慢地靠近。碎步行走于那条熟悉的村尾路,我似乎寻觅一缕旧时光的隐秘入口。外出漂泊十几年,斑鱼小学却一直维护着我的精神家园从未疏远过。它是村庄里唯一的学校,我曾在那读过六年小学,每次回故乡我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一个人静静地追忆年少时学习的情景。杂草丛生的空地在夕阳瑟缩的脚步挪开之后留下了孤寂的守候。  相似文献   

7.
2020年《大理文化》全年12期共刊发散文46篇,近40万字.我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再回顾看这40万字,连日的秋雨陪伴着我的这一次阅读,一篇一篇,那些文字连同绵绵雨丝在我心里汇集成一条小河,我一次次闭上眼睛,想象我也是那小河中的一部分,可以是一片落叶,可以是一粒泥沙,可以是一只蝼蚁,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我都能全身心地把...  相似文献   

8.
正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大理,风儿吹来一片新绿。这个季节,像爱情一样美好,明媚的阳光就这样轻轻洒在我的脸上,带着一丝青芽泥土的芬芳。从下关到双廊的路上,满眼绿色在明朗的天空下延伸……窗外春风轻轻拂面,朋友李江指着路边的绿树白花说:"看看大理的风景。"我远远看去,细细碎碎、微微带粉色的白花点缀在嫩绿的枝条间,李江接着又说,以花为食是大理这个季节难得的美味。朋友李建奇接着说,白花的做法很简单,开水焯过,拌上碎蚕豆,味道鲜美。听两位朋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火塘     
彝山的冬天是枯瘦的。风一阵一阵从山坡上漫过,在村庄边回旋。断截的包谷杆被风卷起来,挂在村外萧条的刺篱上。整个冬天,一条条山路上满是厚厚的灰尘,走在上面,扑哧扑哧地轻响,不管穿什么鞋子,不久便一律镀上了一层灰。  相似文献   

10.
培田的忧郁     
培田是闽西连城县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条不小的河流,河流四季清澈见底。若在以往,河里便有着数不清的小鱼。河水环绕村庄而过,像腰带一般。腰带外面便是屏风一样的青山,青山曾覆盖着风吹过也不见痕迹的茂林与修竹。房子一律朝向这片青山,在青山与河流之间还有一片稻田。房子背后还是青山,这片青山远望去便似一只卧着的老虎。  相似文献   

11.
无意中,我又写到了高原 当我从村庄拔出头颅 再写诗句。无意中 又写到了高原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高原 村庄的千年之古  相似文献   

12.
正一城外,一条柏油路横卧眼前。记不清是何年何月,我像被一只候鸟衔一粒种子那样带去南方,丢在喧嚣的城市一角,独自生长。最初立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和一片天空。渐渐地,发觉与我有着同样理想的人实在太多,按照老家父辈说的那句"侧着身子过得去就行了"的俗语,我学会礼让他人。这似一种消极的想法,但在我看来,留住老家三分地,不怕没有  相似文献   

13.
生命,动与静     
施亮池 《大理文化》2021,(11):52-60
生命,动与静,有两层释义:其一,人与动植物的生老病死;其二,纵观人的一生,无不与某些动植物共生共长,倘某一方身死形灭,交集犹在延续. 一 我们村中央有两棵大柳树,大约百十年了.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且是不可或缺或首先涌现的意象,然后唤醒生存本性,将一切卷入生命印记.这些年,我愈加认定它才是村庄真正的守护神,然第一条标准须是可爱近人.一方面,立于中央,南来北往的村人与之照面无数回,在若干次生命交集中,大柳树成了村庄变迁的亲历者及见证者;另一方面,本主庙在村北,除一载中屈指可数的纪念日外,几乎大门紧锁,有时竟遗忘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守住一块地     
正一我家有一块大地,这地的彝语名字,汉语直译意为"地母"。"母",在这里以其"母亲"的原意,被延伸为大、居首位的意思。大块的地称为地母。大块的田称为田母。在一院房子当中,主房称为房母,家里的祖先牌位一定要供在房母的楼上。家里的大锅称为锅母。村中最大的井称为井母,节日里享受香火祭奠。最大的树称为树母。头上的天空称为天母——天母是最大的"母"。这块地是我家最大的一块地。相应地,村庄里许多人  相似文献   

15.
故乡三题     
正永远的老家这些年,我的梦里经常出现那个叫松弄的村庄,爷爷、奶奶已经离去二十多年,那间房子已经空无一人。对于我而言,那就是个符号,留着些念想而已,唯一给我的记号是如今我还在姓的姓,这是姨祖父的姓,读初中时为使两位老人不留有遗憾而改的,这个姓与我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前些年,我到这个村庄吊丧,特意去看了看已经破败的老家,房前屋后的桃李还在,熟悉的景致  相似文献   

16.
胡毓骅 《寻根》2002,(5):36-39
在皖南绩溪县上庄镇(胡适故里),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棋盘村”——石家村。石家村呈棋盘形,村庄整齐方正,巷道垂直纵横,后村正中的石氏宗祠象征“帅府”,村前常流不断、清澈见底的桃花溪象征“楚河汉界”,十数条纵横交错的巷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棋盘村”。据说这种村庄设计是为了纪念石氏先祖和宋太祖赵匡胤对弈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红土高原的每个村落我想都跟河流有关,我也相信每个村庄文明的诞生都跟河流有关.摇头河的传说至今和村庄联系在一起,村子因此而美丽.……  相似文献   

18.
寻家     
"我是一粒薄公英的种子,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忧伤……"  相似文献   

19.
张斌 《寻根》2012,(5):136-139
在我的印象里,陕西省紫阳县洞河镇马家庄应该是以姓马的人为主,或者历史上是马姓人的村庄。马姓是回民的第一大姓,马姓的村庄应该是以回民为主的村庄,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回民村落。而这里的马家庄则不同,这里一无马姓,二无回民,虽然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但也普通得如同山间的野草一样毫不起眼。  相似文献   

20.
山趣     
秦宁 《大理文化》2002,(4):19-20
常言:"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而我的父母们,却走进大山,居深山探宝.父母爱山是因为大山赐给他们一份执着,而我们这些小不点爱山,却是被满山的野果和遍地的野花所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