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析疑四则     
一、白居易《卖炭翁》诗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课本注释“辗冰辙”的意思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这种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既然是“夜来城外一尺雪”,遍地都是上尺深的雪,而卖炭翁又是“晓驾”,那么就绝不会“轧着”别人的“冰辙”前进,只会由他自己的车子把雪地轧成冰辙,也就是说,卖炭翁的牛车走过,在雪地上留下一条  相似文献   

2.
如狼似虎的“黄衣使者白衫儿”,耀武扬威而来,应先有卖炭翁“回车”逃避,下文才有“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动作.诗中写道:卖炭翁从终南山“晓驾炭车辗冰辙”,到“市南  相似文献   

3.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中的“夜来”一词的意义是什么?课本无注释,教学参考用书中也未作补充注释,有关选本中也找不到注释。看来,似以为此词无何难解之处而不需加注。有人认为“夜来”一词应释为“夜里”,笔者以为不对。将“夜来”诠  相似文献   

4.
一、表早晨的曙:天亮,破晓。“鸡鸣外欲曙。”(《孔雀东南飞》)晓:天亮。“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夙: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旦:早晨。“旦辞爷娘  相似文献   

5.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是保存当时口语资料和熟语资料较多的文体。这类词语既不是先秦两汉的“旧诂雅义”所涉及的,也不是唐宋八大家古文中所习见的;而且这类词语大都有“字面普通而义别”的特点。这就给注释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或仅从字面上解释造成误注,或觉得字面普通而不屑一注而造成漏注。中学语文教材对这类词语的注释,有的漏注,有的误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不便。现就初中新编教材对古诗词里这类词语的注释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  相似文献   

7.
晓: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旦:《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夙:《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曙:《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旭: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吾兄行乐穷曛旭,满堂有美颜如玉。”晞:《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相似文献   

8.
一、表早晨的 曙:天亮,破晓。“鸡鸣外欲曙”(《孔雀东南飞》)。 晓:天亮。“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 夙:早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质明:天刚亮时。“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朝: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时,与“旦”同。“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东曦既驾: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二、表中午的 日中:中午。“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亭午:中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相似文献   

9.
“系向牛头充炭直”,是白居易的乐府诗《卖炭翁》中的最后一句。一般的讲法是:卖炭翁无可奈何地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结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代价,因而把“系”念作“ji”,把“卖炭翁作为“系”的主语。这样的讲解是不妥当的。因为,其一、它不符合诗的原意。作者写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就告诉我们,一车炭有一千多斤,以“半匹红绡一丈绫”来充当炭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卖炭翁为了“身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宫市”制度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目前有些研究著作以及教学参考书却说卖炭翁“毫无反抗精神”.卖炭翁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认为,卖炭翁是有一定反抗精神的.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词,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描写了作者夏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和所感。注释家对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历来就持有众说不一的见解,他们所作的注释,又都能够解得通。这些散见于各种版本和欣赏辞典的不同注释,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离枝。把“别”字解作“离开”。意为“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苏轼诗有“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周邦彦词有  相似文献   

12.
童文山 《历史学习》2005,(12):38-38
1.下列诗句能反映隋唐商业特点的是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楼上酒楼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2.刘禹锡的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温庭筠的诗“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①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②围湖造田普遍③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这首《乌衣巷》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唐末贫富差距的缩小B.唐末城市的衰败景象C.唐…  相似文献   

13.
[隐隐何甸甸]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何等。这是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注释。既然“甸甸”是象声词,那么“何”怎能注为副词“何等”?副词能修饰象声词吗?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把“何”解为“何等”也不切合语境。“隐隐何甸甸”这句诗紧承“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几句,而“何等”意为“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在诗中只会起到表现车声很响的作用,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这显然与上文描写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泪别的情景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回车叱牛牵向北”,各种注本都解作:唐代长安市场大都在城南,皇宫在城北,所以叱牛车回转向北面去。我以为此说值得研究。首先,我们要辨清诗中的方位以及老翁的行状。老翁“伐薪烧炭”的处所是“南山”,即终南山。《雍录》:“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连绵峙踞其南。”可见终南山是在长安城的南面。老翁“晓驾炭车”向长安进发,直至“市南门外泥中歇”,结束这一段行程时,老翁仍处于长安城的南  相似文献   

15.
“衣正单”的“正”应该怎样解释──《卖炭翁》补注一则山东莘县一中康苏白居易《卖炭翁》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其中的“正”字初二册语文课本上未予加注。大概课本编者认为这是个常见的“熟”词不需要注解吧。其实,具体到这个语境中,若按它的...  相似文献   

16.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17.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教学这首诗,要  相似文献   

18.
课本对《过故人庄》诗“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就菊花”所作的注释是:“赏菊花。就,靠近。”笔者认为,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诗的话,把“就菊花”理解为“赏菊花”是可以的;但结合全诗来体会,这里说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中学语文课文中80%是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必然涉及细节描写,教好细节描写是学好文学作品的一个关键.什么叫细节?简言之,它是指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或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打个比喻,一部作品犹如一台车床,细节就是车床上的“零件”.车床虽然由许多零部件构成,但缺少了某一个“零件”就不能转动,或者至少是不能转动自如,这就是“零件”的功能.细节描写就是对细节的刻划,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环境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环境、景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其船背稍夷”一句,课后注释是这样的:“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教师参考用书中摘引隋树森先生的文章,也认为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是“顶部”,并引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作为例证。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并与各位专家及广大师生探讨。首先,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因此,笔者认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将白居易诗中的“船背”理解为“船顶”,也正是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决定的。因为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