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正> 在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先后遇到二十多人次参加中长跑竞赛后,产生两腿无力,全身发软,站立不住、摇摇晃晃,甚至突然昏倒的现象,重者昏迷十多分钟不醒。运动医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力休克”。人们在长久站立,下蹲过久骤然站起,精神过分激动,带病参加剧烈运动,赛跑后突然停止不动等情况下,都可能引起重力休克。有时仅仅是四十五分钟组织严密、紧凑、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体育课,也偶尔有个别学生产生重力休克。竞争激烈的登山比赛,越野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就更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让更多人掌握重力休克的预防和急救方法,很有必要。赛跑后为什么会发生休克呢?这是因为人跑完中长距离后,心脏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晕厥在体育运动中是常见的运动生理现象,但对于缺乏体育卫生常识的人,常会闻之色变,束手无策。如给学生讲明运动性晕厥的产生原因,预防措施,救护方法,运动性晕厥是可以避免的.根据体育运动中产生的晕厥现象,一般可以分为一般性晕厥和“重力性休克”两种.一、一般性晕厥一般性晕厥常发生在较长时间的站立不动或蹲立时间稍久又突然起立的情况下.如军训中的队列训  相似文献   

3.
<正>晕厥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性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学生发生运动性休克和运动性猝死,不仅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多年在体育教学中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晕厥的预防及处理●王德平王斌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常会见到一些学生突发晕厥的现象。轻者感到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则神志不清、突然晕倒,并拌有手足发凉、呼吸缓慢、瞳孔缩小等现象。运动性晕厥的发生,不仅影响教学、训...  相似文献   

5.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医治“重力性休克”新法─拿筋法刘本才(福鼎一中355200)治疗“重力性休克”新法是我几十年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经过不断摸索与探讨总结出来的一种体育运动医疗新法。它是根据民间医治“中暑”的原理和手法,灵活地运用到运动创伤中来。通过上百例试验证明,...  相似文献   

7.
"三联互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学习型社会视角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模式———“三联互动”体育教学模式。提出:该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开放、自主、体验”;核心理念是“终身体育”;显著特点是“生活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及教学策略。认为:通过“开放”、“自主”与“体验”的相互影响产生良性互动,能将终身体育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学体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剖析了“应试教育”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阐明了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法 ,借鉴现代教学理论 ,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对中等专科学校体育技术课程教学法中 5个环节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 :教学目标应替代传统的教学任务 ;“等级分组”动态升降的教学组织形式更适合于教学对象学习特征 ;合理的教学顺序是预防错误的有效途径 ;兼收并蓄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是准确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下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的若干认识模糊和误区予以溯源、澄清与反思,认为:1.学校教育语境下,“健康第一”理念提出的本义强调健康的基础、重要性及“学习减负”,缺乏与体育的直接关联。2.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健康”的要求、指标不当,如体育教学中不合理的运动强度要求;二是“第一”的取义、参照有误,如将保障性目标视为发展性目标。3.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基础保障性原则,指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尽可能不损害学生健康;二是有限促进及合理定位原则,指认可体育的有限健康促进作用,并需与体育(课)的其他价值作用及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保持合理张力。4.学校体育应谨防“健康”的不当放大、泛化及指标误用,谨防其对学校体育实质及其他价值目标的消解或僭越,以及谨防“健康体育”、“保健体育”及“生物体育”等异化趋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在世纪之交,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体育法》的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终身体育”、“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等各种体育教育思想及各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出现;“素质教育”的推出,都给体育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和冲击,也催促着体育教学的改革。1.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是体育教师对体育  相似文献   

12.
沈洪 《体育教学》2014,(5):41-42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策略进行研究.认为应:“因材施评”,对于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目标与内容; “技情共评”,既重视技能评价,更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评价; “系统评价”,重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系统性; “交互评价”,重视对体育教学中交往与互动的评价; “优资促评”,保障体育教学评价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学习指导形态-“小集团学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一、什么是“小集团学习”(注) 日本的学校体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战前的身体教育转向作为培养“全人”的教育的一环.此后,随着美、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先后进入脱产业社会以及“生涯体育”的蓬勃发展,日本的学校体育又转变为“与生涯体育相结合的体育”,即现在被称之为“快乐体育”的体育。这种变化,使得日本的学校体育在理论上,目标上,教学内容上及教学形态(或教学方法)上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在教学形态方面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小集团学习”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小集团学习”的概念,《日本新修体育大辞典》中是如下规定的:“小集团学习是把学习指导着眼  相似文献   

14.
晕厥俗称昏倒,足由于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而发生的暂时性知觉丧失的现象,是体育运动中较常见的一种运动性疾病。了解运动中晕厥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体育工作对晕厥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使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等方法对建国以来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进行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变化,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课程发展趋势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由“物”向“人”的转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由“死”向“活”发展;体育课程的民族化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用“防止错误动作出现”教学思想,对教学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预防及防止方法进行探讨,以求优化体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如何理解和实现现代体育教学中的“最佳化教学”进行了论述。“最佳化”与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学过程“理想化”、“合理化”、“现代化”、“完善”、“提高效率”等概念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对它的理解可从“最好”、“最适宜”和“最经济”等方面加以考虑。为了更好地实现“最佳化”体育教学,本文提出应从几方面进行努力:认清现代体育教学的特点;注重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目标、任务的综合性;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负荷方案的最佳选择;教学程序的最佳设计;教师的最佳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最佳化;实施个体最佳教学;实行定量化教学控制;重视教学监测和实施步步反馈;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智能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高教体育教学如何与中国高等教育同步,使“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如何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停留在理论上,而付诸实践;尤其是把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衔接”,这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摸底和打底     
<正> 多年来,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整个初中的体育教学阶段中,最关键的是对初一学生的“摸底”和“打底”工作。这个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年级的教学质量。什么是“底”? 所谓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的基本状况。 2.学生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情况。 3.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活动习惯等基本情况。为什么要“摸底”和“打底”?  相似文献   

20.
<正> 喜见《中国学校体育》今年第一期“体育教学专栏”新开设了“教学门诊”,对体育教学中的疑难病症向各地广求“祛病良方”。这是独具匠心的编、读妙计,广大读者无不拍手称快。人欲防病,靠常锻炼。同样,预防教学之“病”,靠努力钻研、刻苦实践。若发生疑难病症则求教于同行师友。安徽省孙小虎同志求询“班上学生人数多,一个体育教师上课困难重重,希求诊治”。读后我有同感。我并非“良医”,而是也曾遇到过同样的病症,后来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长期摸索,多方求教,才获得一些经验与教训,竟也似“久病成良医”了。上体育课学生人数多的弊病在城市普遍存在,有的班级学生人数达70名之多,很难布置场地、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