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贺的诗总是表现奇美的意象。文章试从贺诗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两方面对其“奇”加以论述,重点探讨诗人是怎样力求以超物象的诗歌创作裨补现实缺陷,并如何为我们构筑那个“奇美”的诗歌王国的。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屈原作品中的瑰奇与浓艳之美,并对作家偏爱“奇艳”的原因,“奇艳”与屈骚情感抒写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开“宋调”的北宋前期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诗歌特别是咏物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清丽、自然诗风的回归,怪奇、飘逸的审美追求,理性精神的高扬和写作手法的创新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说奇说气说方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民族总算结束了谈“奇”色变的岁月.“奇谈怪论”,“奇形怪状”,“奇装异服”,“奇文共欣赏”,“猎奇”等等犹如一顶可怕的帽子在人们的头上飞舞.今天,“奇”终於摆脱了它的厄运,堂堂正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审美生活.我们为它的新生而感到庆幸.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维吾尔小说界曾经出现过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小说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中体现出“新、奇、异”,作品实现了方法的多边探索,他们的小说被人们称为“探索小说”。他们是否可以称为一个流派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家背景分析,对他们创作方法和审美追求的共性进行考察后认为,按维吾尔文学发展史和作者审美追求来看,他们可以称为—个流派。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震慑人们心灵的秘诀之一,在于它们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奇特之处。内容的“奇”是主要的,形式的“奇”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外艺术家及其创作的艺术品都说明了“奇特”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唯有如此,读者才能获得“惊奇”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在张岱追忆生活琐事的小品文中,呈现出尚“平中之奇”的审美倾向,体现在记述奇特之人、描绘奇异之景、表现奇情奇趣、倾笔于奇特的风俗人情、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五个方面。形成这一审美思想的原因可概括为世俗化文学思潮影响以及作者丰富人生经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刘勰以客观态度对待《经》与《骚》,“正”与“奇”,提出“执正以驭奇”的原则,对"奇"进行约束与规范,表现出一位文论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2.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干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干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3.
对古代小说审美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明代以前偶然出现的小说文体意识,不过是模糊、不自觉的闪现,而在明代中后期对小说审美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高潮,这在明代小说序跋中有丰富、具体的展现。归纳起来,明代小说序跋探讨小说审美性,有“奇”、“幻”、“趣”、“异味”、“精严”等范畴概括,对清代小说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书法作品,都可能给人一定的美感,其美感的风格或类型又可能是各各不同的.或者“披坚执锐所向无前”、“崩山绝崖人见可畏”、或者“美女婵娟不胜罗绮”、“婉若芳树穆若清风”,或如“忠臣义士”,或如“谢家子弟”……”这些能够充分地体现书法艺术本质的、具有一定美学风格的书法审美类型,可以称之为书法的审美范畴.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审美范畴,都以其特有的品格、风貌、神采、韵调产生特有的审美效果,因而往往也是一种美学风格.但范畴比风格含义宽泛,一种范畴可以包含几种相近的风格,一种风格则不一定就是一种范畴.据此,可依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近似形质或近似风格,将其归纳为“刚与柔”、“正与奇”、“巧与拙”、“雅与俗”四对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刘辰翁是最早以评点形式评论庄子的学者,其所著《南华真经点校》从“画”、“味”、“奇”等审美范,畴对庄子文学性进行了欣赏,别开生面,在庄子散文评点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丽、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绝伦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表现了作者超世拔俗的生活情志。那若隐若现、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并非对景物形态的自然照摄,而是主观化、情绪化,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世界”。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写作角度也就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的着眼点。明人董其昌在其《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