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学校实验室中配置的这个演示实验器材,是根据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方案设计的。这个方案采用的是把两辆小车并排放置于两条水平的力学轨道上,两小车的前后两端各系上细绳,前端的细绳通过定滑轮挂上钩码以拉动小车,后端的两条细绳通过同一夹子,  相似文献   

2.
参数摆的实验郭瑞人(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电教仪器站518O52)下图示出一种用弹簧产生策动力的参数摆.其结构是将弹簧的上端系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条细绳,细绳的下端拴一个重球,要求重球的重力正好使弹簧的伸长量为系统质心到悬点O距离的四分之实验时,将处于平...  相似文献   

3.
1 实验装置 (如图 1)图 1说明 :①Y形管 (15mm× 15 0mm) ;②带细绳 (长约 1 0m)的塑料片 (用烧热的铁丝在塑料片的一边角烙一个小孔 ,细绳穿过并在底端打结 ) ;③铁架台 ;④KMnO4晶体与浓HCl;⑤Zn粒与浓HCl。2 实验操作及现象①把塑料片的细绳系在铁架台的铁杆上方。②用药匙的小头端取少量 (约两小匙 )KMnO4晶体于Y形管的一端 ,另一端加入 1~ 2小粒Zn。③把Y形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往Y形管的两端各滴入 2~ 3滴 37%的浓HCl(要用新开瓶的分析纯盐酸 ) ,KMnO4晶体、Zn粒立即与浓HCl发生反应 ,分别产生Cl2 和H2 ,两气体迅速…  相似文献   

4.
从起电机的两个放电球用导线连到A、B板上,这时A、B二板铜箔面都朝里放置,用一块小铜片挂在B板上,将B板开孔遮蔽.然后将金属球置于A、B电场的轨道中,摇动起电机,金属球便能在A、B电场中来回加速运动.若不需来回加速运动,可将挂在B板上的小铜片去掉,当A B加上高压后,将金属球用漏斗滑到A板上,这时金属球便带电,然后在电场中被加速,冲出圆孔,达到演示加速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1操作 在1个木质象棋子(或圆木块)的圆心上打1个小孔,用1根尼龙细绳从圆心里穿过(象棋子应能在尼龙绳上滑动自如),再将两绳端头打1个“小结点”,做成1个线套,使其成a,b两条线段。就可做斜面上物体的力的分解简易实验了。  相似文献   

6.
讲玻意耳-马略特定律一节无演示实验时,发现不少学生对该定律难以想象和理解。为此,我们采用医用一次性输液管(即打吊针用的)制作一个简易的玻-马定律演示器,于课前演示该实验,学生一看即明白,具体做法如下。1.往医用输液管中滴灌水银(左右两管中水银柱长共约60厘米),将B管上下移动些许,让学生观看水银柱变化及最后液面相平情形。2.上提B管,使A管水银面上升到粗管腔C底部(如图1)。3.用手指或胶帽封住粗管腔C上部的二个引出塑胶管口,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于C中。4.再将B管上提,可见C中被封闭空气的体积缩小,这时B管水银面比A管中高。继续升…  相似文献   

7.
按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所述的方法,来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易操作,效果也不够理想.下面介绍一种装置简单、易行、效果较好的演示,供参考.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中A球,用一个新乒乓球包上铝箔(即香烟盒内的锡箔纸),贴着乒乓球捏紧,成一个圆球.B、C为两段蜡烛.D、E为两根粗细相同、均匀、等长的玻璃管(棍).将玻璃端部烧热后,放在蜡烛上,冷凝后即成图1所示的装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牛顿环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该实验中干涉条纹为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和非同心圆两种情况下的偏差,从而指出了在不同测量中同一级次半径不同而仍为同心圆情况下,不会产生实验偏,而在非同心圆情况下,即干涉条纹发生畸变时将产生偏差,并提出了两种减小偏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首次采用自制的可调式负重训练服对来自河北省各地区800 m跑成绩无显著差异的27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通过正交设计实验,选取3个因素,各分3种水平:A负重量(0、3%、5%)、B速度训练(100 m×8、150 m×6、200 m×5)、C耐力训练(1 500 m、2 000 m、3 000 m),进行8周实验研究,每周一测定800 m成绩并进行分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800 m成绩因素的主次顺序是负重量、耐力训练、速度训练;最佳方案A2B2C3;穿着可调式负重训练服进行训练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一教材中“验证向心力公式”的学生实验,是用手搓动的办法来使重锤A绕轴转动。由于搓动不均匀很难保证重锤A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在转动中也不容易观察到每转都从指示器的正上方通过。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我们自制了一种“验证向心力公式和测重力加速度的组合仪”。 图1中A、A'是两小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在槽内滑动离开转轴轴心的位置指示夹(由小球的挤压,两指示夹张开一定角度,记录了小球到达的位置):B、B'是调节两指示夹松紧的螺钉(调节螺钉,使两夹固定松紧适当,既不因小球没有挤压就张开,又能使  相似文献   

11.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图 1①小车②细线③系细柱④尼龙搭扣⑤定滑轮⑥小桶⑦平板玻璃⑧标尺⑨木箱 (演示台 )⑩调水平螺钉 释放点挡板2 仪器的特点及用途(1)特点 :本教具 (图 1)的演示方法十分简单 ,首先将两只放置在水平玻璃板上的小车拉开 ,停靠在各自的释放点挡板处 ;接着两手同时释放小车 ,两小车在各自的跨过定滑轮的盛沙小桶的牵引下 ,相向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随后两车相遇 ,接触面上的尼龙搭扣④把两车紧紧粘合在一起 ,并通过巧妙的止动装置 ,两车作急剧的减速运动而静止 ,其时间和位移极短 ,可以略去不计。即两车相向…  相似文献   

12.
1改进说明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舍弃了以往测量加速度具体数值的方法(虽然这一方法仍然可用),使实验探究的内容更加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本义。教材明确规定用比较法测量加速度,  相似文献   

13.
1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其中的A、B试管可以固定在铁架台上或放在试管架上。  相似文献   

14.
一、典型例题特点分析[97- 4 2 ]已知 :浓硫酸有强烈的吸水性 ,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试根据图 1回答问题。图 1   (1)写出 A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若用 B、C、D装置处理 A中导出的气体 ,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 ,则各装置分别除去的物质 B、C、D(3)若要用干燥纯净的氢气来还原氧化铜 ,则上面各装置中导气管的管口连接顺序应是 a连、连 f、连、连 h;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氢气 ,然后再加热 ,是为了。[分析 ]:由题干可知 ,A中发生的反应有 :2 HCl Zn=Zn Cl2 H2 ↑ (置换反应 )2 HCl Ca CO3 =Ca Cl2 H2 O CO2 ↑ (复…  相似文献   

15.
牛顿第三定律的演示孔兰英(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450002)1.器材圆盘测力计(附载物台)两个,物理支架(附万向夹)一个,低压电源一台,圆形电磁铁(不用线圈外部的铁套简和衔铁)一个,导线和开关等.2.安装把两个圆盘测力计用万向夹固定在物理支架上,方向要...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造影剂的颗粒度,减少血池造影剂透过血管壁向组织间质渗出,影响血池造影剂的造影效果,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了三碘苯酚乙基纤维素微球,研究了三碘苯酚与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比对微球成球性、粒径以及载药量的影响,发现两者的质量比为1∶2时成球性最好,所得微球为规整的球形,微球粒径最小,平均粒径D50为3.68μm,载药量为41.4%.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设计在简易气体发生器中、氧气存在条件下 ,铜和硝酸反应 ,从而引发一系列变化 ,观察到有趣的振荡现象。实验装置和药品1.装置 :简易气体发生器 ,如图 1。图 12 .药品 :硝酸 ( 1:1)、紫铜粒 (导线铜芯碎段 )、氧气 (预装在简易贮气瓶中 )。实验步骤和现象1.步骤 :在实验装置的隔板上铺一层铜粒。打开 A、B阀门 ,通入氧气 ,排出空气。关闭 A、B阀 ,撤去氧气源。在漏斗中加入预先量好的硝酸 ,体积等于 V (参见图 1) ,刚够淹没铜粒。先打开 B阀 ,再打开 A阀 ,让硝酸顺着漏斗颈流入试管 ,当硝酸与铜粒接触时马上关闭 A阀。细心观察漏…  相似文献   

18.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做好演示实验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手段。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中介绍的一种实验方法是 :对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施以不同的拉力 ,或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小车的质量 ,然后同时释放小车 ,通过观察小车运动路径的长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种实验方法虽然简单易行 ,但缺点是只能定性观察 ,不能定量研究。气垫导轨与计时器配合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上实现了定量研究的突破 ,多年来已经成为经典的物理实验方法。但是仍然存在计算繁琐 ,耗费课时多等不足。为克服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 ,我们…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移液管一般为单球式(如图所示的BC段)。移取试液时,首先需要把洗耳球置于BC管的B口处。挤压洗耳球,排出球内的适量空气,把下端C口伸入待吸液面下1~2cm,然后慢慢地放松挤压洗耳球的手指,试液就进入BC管内。当试液的液面上升至超过管的刻度线时,迅速移去洗耳球,同时立刻用右手食指堵住B口,再小心地转动移液管,依靠从B口渗入的微量空气使管内液面慢慢下降。当管内液面降到刻度线时,再用力堵住B  相似文献   

20.
单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即在摆角很小(小于10°),忽略空气阻力对摆球运动影响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A)、摆球的质量(m)无关,只与摆长(l)及摆球所处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有关。单摆的周期公式为:T=2πlg。课本上安排了改变单摆的摆长对单摆周期影响的实验,取摆长不同的单摆,让学生观察、感受单摆振动快慢的变化,并分别测出它们的周期。实验表明:摆长变长,周期变大;摆长变短,周期变小。至于加速度g的变化对单摆周期的影响,课本上未做这方面的实验安排。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