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矛盾     
矛是一种进攻的兵器,用以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兵器,用以保存自己。矛和盾,体现出战争的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也表现了战争有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古代战士作战,一手持矛,一手持盾,这真是把进攻和防御结合于一身了。就一个战士来说:进攻是主要的,防也还是为了攻;而攻得敌人陷于所谓“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的困境,这是攻得好,同时又达到了《孙子》所说“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地,因而这也可以说是最积极的、最可靠的防。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第六八节中,从矛和盾,讲到了战争的目的,讲到了进攻和防御的辩证关系,讲得很深很透,不仅是讲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科学,又讲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体现了一般军事战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一般规律,是毛泽东制定军事战略战术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战争的最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之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指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这一著名军事论点,不仅是毛泽东的纯军事战争目的观,而且还是毛泽东指导军事战争的最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的基本核心,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军事伦理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的伦理底蕴,指出无产阶级战争的正义性在于通过战争为新生产力开辟道路,最终消灭战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军事伦理的核心原则,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实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功利主义,对广大官兵提出较高要求,对当今中国军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游击战争理论是陈毅军事理论的核心与精髓,体现了游击战争战略与战术的统一性,强调了游击战争的民族性特征,揭示了游击战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本质特征,突出了游击战争基础与主体的群众性特征,反映了游击战争积极进攻的主动性特征,坚持游击战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特征,形成了一整套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理论,为丰富、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尉缭子》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战争的胜负同得民与否的关系,以及战争(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关联的认识;与政治相关的文与武相统一的战争观念;重赏与必罚相统一,“爱与威”相结合的用民和带兵思想,以及对赏罚起作用的条件性的认识;禁与舍、开与塞相统一的思想;敢于对敌人进行斗争的思想。其政治辨证法与其无神论倾向和军事辩证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吸取和发展了兵家、法家和儒家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7.
战争的基本矛盾是规定战争发展全过程的根本性质的矛盾.因此,研究和指导战争,都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战争的基本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很好地研究和指导战争.对于什么是战争的基本矛盾问题,目前在军事辩证法的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矛盾”,有的同志则主张,“敌我矛盾是战争的基本矛盾”.对于这两种观点,我同意前者,而不同意后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新世纪,毛泽东这一军事辨证法思想,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初步形成。这一思想主要内容有: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战略的持久战与战役的速决战;内、外线作战相互配合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田武 《少年科学》2005,(6):54-57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古今中外军事家们共同遵循的军事法则。长期以来,美军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隐形术”,在空中形成了一个隐形的战场。  相似文献   

11.
德国军事学者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暴力。暴力是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①做为战争中的人,军事制度是最重要的部分。关于明代的军制,前人已多有论述,如吴晗先生在其论文《明代的军兵》中对明代军制的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研究。但是关于明代军队中更细微的情况,例如明代兵种的配置及在这种配置下的战术;有明一代三百年间,军事技术及战略战术发展等诸多问题,仍是待研究的课题。恩格斯指出:“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②明代军队兵种的配置及其配置下的战术,也…  相似文献   

12.
墨家学说不但主张非攻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而且军事思想突出,尤其是注重战争中的防御策略和技术,这就使得墨家学说在理论上和文化上都与秦国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成为墨家子弟的活动中心。吕不韦为相之时,墨家学说更是被其有选择的纳入自己的治国理论体系中。由于秦国大一统之后,墨家学说没有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即用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最终被挤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3.
《蒙古秘史》作为一部战争史,是蒙古民族得天独厚的关于当时战争的“实录”。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丰富的军事思想,留给人们的是关于古代军事科学的宝贵财富。“合剌合勒只惕会战”与“蒙古灭乃蛮部之战”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期两次重大的决战。本文通过这两次战争,剖析了《秘史》的作战指导原则和素朴军事辩证法思想,同时对其战略、战术的奥妙也进行挖掘与探讨,认为《秘史》中反映战争活动的军事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及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观,创造性地为我军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思想,十大军事原则,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时机、方向,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灵活巧妙地进行了指挥,使我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墨子》的军事思想由墨家后学总结,集中体现在“城诸篇”中,是墨学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后期墨家正是在所谓墨家“十论”的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发展完备了墨家的军事思想。因此,理顺墨家军事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墨学最为深邃的内在精神。本主要从军事后勤和军事人才两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墨家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详战》中写道:“明知天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在此,他阐明了一般情况下军事指挥员所应遵循的两条作战原则战争能够避免最好,如果明明知道战争会随时爆发而不可避免,那么与其坐等敌人来进攻,倒不如先发制人地发动进攻,这样便于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军事上可以使自己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三国时代的蜀相诸葛亮深知蜀汉的国力远不如曹魏强大,魏军迟早会来攻伐,战争难以避免。于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六出祁山,主动伐魏。虽然最终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魏军  相似文献   

17.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各种新式兵器总是应战争需要而产生,并首先应用于军事斗争领域。先进武器装备之间的撞击使战场面貌大为改观,并推动着战争向更高层次跃进。十九世纪初期和中叶,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相继应用于战争,战场上悄然崛起了一支用电磁波手段“消灭敌人,保存  相似文献   

18.
评1939年汉普顿的华盛顿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6月英美海军秘密举行的参谋会谈,是两国军方继1938年1月的海军参谋会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接触,是大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军事合作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详细地论述了这次会谈的背景、过程及对双方的影响。指出通过这次会谈,英国进一步把它的远东战略置于美加的军事援助之上;而美国则完成了其战略目标的重大转移,即把坚持了几十年的取向太平洋针对日本进攻的战略,转变为取向大西洋和太平洋针对德意日多个敌人进攻的联合战略。“彩虹计划”的最终制定便是这个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八年七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人民解放军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且使自己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第三年开始,全国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伟大领袖毛主席根据形势的  相似文献   

20.
张仁明、卢凤鹏编著《墨守辞典》,承上启下,推陈出新,汲取前人训诂考证和义理研究成果,树立编撰墨学专书辞典的典范,是学术界的盛事,墨学史的里程碑,辞书界的创举,对中国语言和军事思想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工具性意义;对弘扬墨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墨守,即墨翟之守,坚固防守,也叫善守,即最佳防守。墨守和善守,是墨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有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