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助唐平定高昌和焉耆、进讨龟兹、慰抚西域、抗击和攻灭薛延陀、征伐高丽等一系列军事活动,阐明了居于突厥汗国核心种姓的阿史那氏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今天创造更加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贞观年间唐朝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氏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既有和平共处,也有矛盾斗争,经过双方不断磨合,最终发展为友好的统一关系。本文以唐朝贞观年间为主线,探讨突厥可汗阿史那氏与唐朝关系的发展。研究双方的关系,以史为镜,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杀后回归长安,于815年亡于长安。白氏生于后东突厥汗国与漠北回鹘汗国交替之时,卒于回鹘汗国末世,见证了回鹘的兴衰历史,其墓志反映了唐与回鹘关系之大背景。  相似文献   

4.
西突厥初期的王庭位置考苏北海一、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的关系突厥诸部兴起于6世纪中叶,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从公元552年到744年将近二百年时间,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突厥汗国的统治者出于阿史那氏族。据史籍记载,阿史那氏曾从属于柔然(蠕...  相似文献   

5.
阿史那思摩是唐太宗朝一位重要的突厥族政治人物。本文通过对其墓志的判读和分析,参照历史文献的零散记载,就阿史那思摩的身世和生平活动力图做出较真切的复原。作为突厥王族的第四代,其辈份与行踪遂趋于明朗化,使人们对这位深受唐太宗器重的突厥族将领有深入的了解,并可破解其家族在夏州居住地、阿史那王族迁入“河曲”的居留地和突厥诸部分布地域等历史地理问题,还有助认知唐朝与北疆诸民族的关系,以及北疆农牧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二册,第十六页的插图——《突厥文和汉文的阙特勤碑》,是现在发现最早、保存较好、字数最多的突厥文碑.它不仅记述了突厥族的一些历史,而且生动地反映了突厥族和唐朝的密切关系.阙特勤碑是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突厥汗国苾伽可汗为纪念其亡弟阙特勤的功勋而建立的.树碑地点在于都斤山(亦称郁督军山或乌德鞬山)蕊伽可汗宫东面鄂尔浑河右岸(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湖畔).碑用大理石制成.俄国伊尔库次克地理学会探险队领导人雅德林采夫于1889年发现此碑.碑文分突厥文和汉文两部分:正面(东面)及左右  相似文献   

7.
"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突厥史的过程中,人们忽视了一股政治势力——阿尔泰周缘部族。公元587年,因“阿波事件”,东西突厥分裂。与此同时,原突厥汗国的西方可汗部也宣布脱离东突厥,从此!阿尔泰突厥汗国诞生。现在,我们仅就阿尔泰突厥汗国历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一、阿尔泰突厥汗国的领地阿尔泰突厥汗国的领地在何处?这是本文首先想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其领地的主体应建在突厥汗国西方可汗部的废墟之上。关于突厥汗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西方可汗部的问题,已经争论一百多年了,在此期间,沙琬、岑仲勉、王环、薛宗正、内田吟风、马长寿、巴尔托德、林干、段连勤等都提出过肯定或  相似文献   

9.
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时期,反用中原王朝"以夷制夷"之策,对中原王朝推行"以汉制汉"之策,先后在隋唐交替之际和武则天废唐立周期间先后多次册封中原"可汗",如隋唐之交刘武周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册封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武周时期阎知微被后突厥可汗默啜册封为"南面可汗"。"以汉制汉"策略的推行,表明突厥统治者已精通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之术,通过适合自己的策略操控中原王朝,从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文山学院学报》2016,(4):16-21
武则天时期唐朝的边疆封授政策虽然有着积极主动的一面,但总体上显得被动和滞后,甚至存在率性而为的情形,致使边疆危机四起。武则天对后突厥首领大大提高封授级别,然而这种优宠取得了相反的效果,导致后突厥轻视唐朝,数次反叛。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之时,武则天册封粟末靺鞨未成,导致震国即后来强大的渤海政权的建立;以封授西突厥来经营西域而未达到效果,致使吐蕃势力在西域继续壮大及突骑施的崛起。结合彼时局势可知,这些失误与武则天边疆谋略缺乏、极力维护自身皇权、专注于内政而忽略边疆的做法有关。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初期,西突厥、吐蕃同唐在西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州在这场争夺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是唐经营西域的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唐朝治理西域近二百年间,羁縻政策是其在西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置过大量的羁縻府州,通过羁縻府州来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地。本文以羁縻府州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唐朝对西域的羁縻政策的制定、变化和发展,以求全面展示唐王朝在西域以设置羁縻府州为核心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13.
玄奘的事迹在唐代广泛传播,《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唐代知识分子了解西域的必读书。对此,段成式在笔记《酉阳杂俎》有较多记载。本文对《酉阳杂俎》一书中有关记载做了逐条校对、考证和分析,纠正了其中一些由传抄导致的错误,指出了点校本的若干不足,以期对后人再校此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中的柘枝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柘枝舞来源于唐代西域石国,即今新疆塔什干地区。以唐诗为依据,说明柘枝舞在唐代的宫廷、官府以及上层社会的家庭普遍受到欢迎,并论述了柘枝舞演员的服饰与演出情况。  相似文献   

15.
唐代前期,西域地区所包括的地域空前扩大,所涉及的国家和民族也大为增多。极其复杂的国家和民族关系,使唐前期对西域政治军事经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根本性特点,唐采取了一系列适应这些特点的政治军事政策和策略。唐前期对西域经略,有效地保障了唐朝西部的安全,提高了唐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府兵制的破坏并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和明朝时期喀什噶尔人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中有关塔里木盆地周边古城消亡的民间"历史记忆"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研讨了这些传闻材料的来源、内涵及其西域文化史上的意义。希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古城消失原因的探索,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对古代新疆地区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认识有所助益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7.
唐朝在重新统一西域以后,实行了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古代的行政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在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完善和巩固的意义,它对西域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风土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的民族风情,不但改变了元代以前西域诗凄楚之情,而且也影响了后代西域诗的创作。其诗中表达了一种“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豪迈之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西域诗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元朝所重用的契丹汉学才俊耶律楚材在西域十年的汉诗创作活动,进行了不同于此前中国文学史的重新评价。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重新评价了耶律楚材在西域的汉诗创作的文化意义,指出他的汉诗创作,除了文学的价值之外,在中华各族之间传播汉文化、扩大广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影响,把西域同祖国内地从文化的角度紧密联系于一起,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给予了他比单纯文学贡献价值更大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胡旋舞是唐代西域三大乐舞中的重要舞蹈,在唐代文学、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充分反映。文章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中考察了胡旋舞入华源流、唐代流行盛况以及胡旋舞的舞容等问题,认为胡旋舞传达着一种迥异于中原传统审美观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