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2.
<正>一、巴山蜀水与民间文艺的滋养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郭沫若家乡乐山乃历史文化名城,古时该地盛产色香并胜的海棠,故有"海棠香国"的美名。此间素为历代文人名士所吟咏与钟爱。郭沫若出生地铜河沙湾,本地人以"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自诩,这方以峨眉山、大渡河为胜境的水土,塑就了郭沫若最初的心灵视野。"人是自然之子,自然不但生成和养育人的肉身,也生成和养育人的心灵、人的精  相似文献   

3.
一 郭沫若在《初出夔门》中曾经追忆说: “1913年的6月,在‘第二次革命’的风云酝酿着的时候,天津的陆军军医学校在各省招生,四川招考了六名,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其时他刚满20岁。他的年轻的生命“就像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少年时代·序》)他不满于祖国黑暗与腐败的现实,而对自己所处的那个封建礼教谨严的家庭,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厌倦感。他总想离开四川盆地,离开那个深井般的“家”,出去过一种自由的生  相似文献   

4.
在众声言说郭沫若早期诗 学的氛围里,伍世昭的新著《郭 沫若早期心灵诗学》(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5.
一位当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去年初他曾向店里职工保证要落实“八条福利措施”,到年底只有两条未兑现。“真没想到,发牢骚的人这样多,都说我‘开空头支票’。其实,不是明明落实六条了吗?”听过他的话,我不觉一笑:“谁叫你打那个‘包票’?你当初满可以讲‘虽说订了八条,但完全落实也许只有五条’。嘿,到时候却有了六条,谁不拍手称好!”心理学家用一个公式来揭示此中的规律:人的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当期望实现值与内心期望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摆在面前:《沫若自传》。依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以下简称《中图法》第二版),这本书应该归入何类? 无疑,这是一本传记,中国人物传记。在K82类一看就可以定下来,往下位类细分,则要根据郭沫若是什么人物而定。我们首先想到,郭沫若是文学家、诗人、戏剧家,该书可以编为K825.6;或者认为郭沫若又是科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该书也可以编为K826.1;如再认为郭沫若是历史学家,该书还可编为K825.8。但一查统编卡,该书被编入  相似文献   

7.
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我专诚赴京拜访了阔别四十多年的良师、新闻界前辈廖沫沙同志。沫沙同志已是年近耄耋的高龄了,解放前后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四人帮”对他的残酷迫害,都未能使这位坚韧的战士倒下来。从他那滔滔不绝的谈锋和爽朗豪放的笑声中,仍不难窥见昔年风采。话题很快进入四十多年前在《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共事的那段难忘的经历。沫沙同志曾两入“救报”。第一次是1939年7月至11月,第二次是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前后一共不到十个月。但由于他全力投入工作,热心培植后学,在“救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成为郭老(沫若)、夏公(衍)有力的臂助。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9.
近期读报,感到记者写新闻时重视背景处理了。仅以新华社的两条电讯为例: 5月19日,新华社在报道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推选卢嘉锡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文内一句:“他是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来继郭沫若、方毅以后的第三任院长。” 5月31日,赵紫阳总理出访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新华社在消息报道中说:“这是赵紫阳于1980年9月担任总理职务以来第二次出国访问,他在今年年初曾访问缅  相似文献   

10.
就在万人工厂的女浴室门口.他与母亲对峙。母亲一手还端着盆,臂上搭了好几条手巾,另一手摸索拖鞋以吓唬:“你跟我进来,啊?你进不进来?”不明所以然的羞耻笼罩他,他嚷,“我是男生,不能进女浴室……”被一把薅进去,白雾蒸腾,抬头一片白花花的肉体,忽然有了新鲜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档案》2003,(12):14-14
早在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与他亲近的青年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这不仅因为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更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力量的“崇拜”。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毛泽东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当年重庆谈判,郭沫若见毛泽东的怀表已经很旧,立即将自己的瑞士名表相赠。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这一赠品十分珍视,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块表的来历。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历来十分重视。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亲笔复信郭…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与翻译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既是诗人、文学家,又是翻译家,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谈他。郭沫若写传记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说他自己通过传记想写一个自我的历史,所以我们说"自我"好像就是郭沫若思考的主线。由于他具有现代性的传记,郭沫若大概是第一个创造现代性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闲来读书,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1955年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时,有次全国文联召开大会,郭沫 若主持,不少作家、艺术家上台发言,认定胡风是“反革命”。只有作家 吕荧上台后,声称胡风不是反革命,说胡风的文艺思想与别人不同,学 术思想不同不等于是政治问题,更不能就此认定是反革命。未等他说 完,就被台下众人大声发言打断,立即有人上台驳斥他。此时郭沫若趋 前,说他居然为反革命张目,讲坛上不能允许为反革命辩护者猖狂。说  相似文献   

14.
一、“黄浦”考源 黄浦江是上海千百年沧桑的见证,也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源头。古代上海地区河渠密布,在上海方言中,一般称南北向的为浦、港、泾,东西向的为浜、河、塘。相传黄浦由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开掘,所以又称“黄歇浦”或“春申浦”。但根据地质考证,当时这一带尚未成陆,黄歇决不可能在大海中挖掘一条河。“黄歇筑浦”虽然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但“黄浦”之名与黄歇的故事有关则是无疑的。 《尚书·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三江即当时太湖流域的三条大江——松江。娄江、东江。黄浦属于东江水系,直至元代仍“阔仅一矢之力”,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道。唐代,东江湮塞,以后浙西诸水“皆屈流入黄浦”。宋以来,黄浦渐趋宽阔,称“大黄浦”,河流西连泖河通薛淀湖(今淀山湖)纳大湖水,北吞上海浦汇入吴淞江。 早期的黄浦是名不见经传的。北宋熙宁年间  相似文献   

15.
1.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人,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  相似文献   

16.
朱农 《出版史料》2006,(4):37-37
长眠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的一代学者启功的墓地,是他和夫人章宝琛的合葬墓。墓碑端庄醒目,设计巧妙,是由大理石制作的一方放大了的石砚,独具风采。特别是碑阴雕刻了两条砚铭。一条是启功生前收藏的清康熙“御砚”上的“御书御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启功曾以“坚净居”为自己的室名)另一条是他的恩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亲自书写的“元白用功之砚”(启功,字元白)。启功终生不忘恩师,感情真挚,历久弥深。晚年更以义卖书画所得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陈垣,字援庵,室名励耘书屋,学者称励耘先生)。读到这方墓碑,令…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8.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9.
一1946年5月上旬,郭沫若举家从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迁居上海,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成立于40年代初的群益出版社,则于同年年初由重庆迁往上海。该社成立之初由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和他的侄子郭培谦(字宗益)出面申办,社名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寓意亦佳。该社主要出版郭沫若的著译,如这一时期连续创作的《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屈原研究》《十批判书》等研究先秦思想史的学术著作。周恩来称郭沫若是“革命文化的班头”,群益出版社在传布郭沫若著译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郭沫若移居上海后,该社经理吉少甫即向该社…  相似文献   

20.
去年春天,在伊犁哈萨吏自治州首届文代会上,有一位身材瘦小农民模样的代表当选为州文联委员,他就是在河南和新疆度过了近二十年农民生涯的赵林同志。目前他是尼勒克县县委秘书。1983年他被推举为尼勒克县新闻工作者协会首届理事长,去年又被推选为伊犁地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今年还不到四十岁的赵林,却有过一段相当坎坷的经历。他刚八岁的时候,在电台当编辑的父亲因“胡风集团嫌疑分子”而含冤九泉,当教师的母亲靠微薄工资艰难地拉扯着三男一女。身为长子的赵林,一边帮母亲干家务,一边用功读书。他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却被录取到当时人们看不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