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仙人掌属植物药用的研究进展,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发现在我国仙人掌属植物药用早有记载,《中药大辞典》中记载了仙人掌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冻伤、心痛、胃痛以及浮肿。国外对于仙人掌属植物的实验研究结果,说明了仙人掌属植物药用的药理及化学成分,进一步地开发了仙人掌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从仙人掌属植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粗多糖,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降低血脂等多种功效,可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医学中。而仙人掌属植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用植物,它在药学研究上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关的实验研究也很多,本文对仙人掌属植物药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从生药学特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白花丹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整理,白花丹主要含有萘醌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甾体类、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肝纤维化、抗肿瘤、调脂、抗血小板活性、调节血糖、抗菌等药理作用,但多种药理活性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该综述为今后中药白花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形态发生过程的观察旨在揭示该属地上茎的生长式样。该研究发现异 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简单顶端生长。该属植物的顶芽已完全受到抑制。其地上茎实际上是萌发于小型叶叶腋的侧芽替代顶芽生长所形成的各级侧枝系统,即合轴分枝系统。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不分枝情况是位于大型叶叶腋的腋芽受到抑制所致,纯粹是一种次生现象,并不是尖舌苣苔族植物原始祖先的孑遗性状。尖舌苣苔族其他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并不均是从异叶苣苔属植物的生长式样演化而来。出蕊苣苔属和异叶苣苔属植物地上茎的生长式样可能来自同一个不太远的祖先,但已经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化。独叶苣苔属植物复杂的圆锥状对花聚伞花序并非从异叶苣苔属地上茎上部,即生殖生长部分退化而来,乃幼态成熟的复化过程所致。尖舌苣苔属的总状花序可能更接近尖舌苣苔族的原始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大量文献,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对仙人掌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研究,对仙人掌花中黄酮类槲皮素的活性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该属植物开发与医药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存在于柏属植物中的双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近10年来从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黄酮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双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不同,其药理活性也不同。列举出多种药理活性表现,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血液系统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氧化活性作用等,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轮环藤属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应用广泛,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木脂素类、甾醇类及黄酮类等,其中生物碱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轮环藤属植物具有肌松、抗疟抗病毒等作用。文章现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轮环藤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临床用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白芷是传统中药材,近年来国内外关注较多,系统查阅国内外数据库,对白芷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内容进行文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白芷中化学成分有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等多种类型化合物,有解热镇痛、抗氧化美白、抗菌抗炎、促进血管舒张和降血糖等多种活性。本文主要以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角度综述,以期对白芷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冯志舟 《百科知识》2009,(22):37-38
花朵美丽的苦苣苔科植物,全世界有150属、3700余种,分布热带至温带地区,中国有58属463种,多数分布于华南和云南东南部溶岩地区。其中27属375种为中国特有种,半数以上为狭域种,多数种类具有观赏、药用和科研保护价值,有一些属于我国一级濒危植物。这里面比较有名的包括报春苣苔、瑶山苣苔、辐花苣苔和弥勒苣苔。  相似文献   

9.
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毛茛科等科的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划分出由西到东方向的7种分布式样和由西南到东 北方向的8种分布式样,并列出了属于每种式样的植物。根据这些分布式样和对一些植物的地理分布 和亲缘关系的分析,看出了自我国西南部分别向东、向西和向东北诸方向伸展出的三条迁移路线:(1)由 西南部向东,在北部沿秦岭和大别山(秦岭-大别山走廊),在中部沿武陵山、幕阜山等山脉,在南部沿南 岭(南岭走廊)到达华东沿海地区、台湾或进一步到达日本和邻近地区;(2)从西南部向西达喜马拉雅山 区(喜马拉雅走廊);(3)从横断山区向东北方向经秦岭、黄土高原东部、阴山、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到达西 伯利亚及相邻地区;这条迁移路线可称为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在第四纪冰期中曾是一些植物从西伯利 亚或我国东北到我国西南部之间的往返通道。此外,还根据半蒴苣苔和吊石苣苔的地理分布,根据光萼 唇柱苣苔和芒毛苣苔的分布,根据斑叶唇柱苣苔、齿叶吊石苣苔、华丽芒毛苣苔、显苞芒毛苣苔、毛线柱 苣苔、光叶楼梯草、多序楼梯草、华南楼梯草、细齿崖爬藤和长蓖木兰的地理分布,根据山豆根属、山桂花 属、盾片蛇菰、滇黔楼梯草、微柱麻和单蓖麻的地理分布,以及根据檬果樟属的地理分布,分别区分出下 列迁移路线:(1)从云南东南和广西西部向东北分布到华东和日本的一条迁移路线;(2)由云贵高原南部 向东沿南岭走廊达台湾的一条迁移路线;(3)由云贵高原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向西沿云南高原的南缘和 西缘达我国西藏东南部或印度东北部,最后沿喜马拉雅走廊达尼泊尔的迁移路线;(4)由云南高原南部 和中南半岛北部向南经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以及向东南经婆罗洲到菲律宾的二条迁移路 线。根据对一些植物的分析,以及上述诸迁移路线的辐射状分布格局,并根据有关古植物学的研究(被 子植物可能起源于赤道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温带植物区系是在中白垩纪分化出来的),以及李惠林、 ВУЛЪВ和吴征镒等学者对我国植物区系的起源、性质等方面的重要论断,作者推测云贵高原和四川一带 可能是在中白垩纪,被子植物在赤道地区起源后向北半球扩展到达上述地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中心,在这里发生了强烈的演化辐射,上述的诸条迁移路线就是这个辐射出现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越南苦苣苔科一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特产越南南部的Hemiboea poilanei Pellegrin的花构造和营养器官形态的观察,我们发现这种植物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半蒴苣苔属Hemiboea不同,不应隶属于该属,而代表了一个未被描述过的属。  此新属既具有原始的特征(萼片分生,雌蕊有2枚柱头),也具有进化的特征(花丝上部最宽,向下渐变狭,花药密被柔毛,2药室极叉开并汇通,花盘不存在,子房具中轴胎座,具2室,前室退化,不育),在花药和胎座的特征上与唇柱苣苔属Chirita相似,但在花丝构造,花盘,柱头等特征上有重要区别,其系统位置暂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