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俊先生编著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于2000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以写本叙录与作品辑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唐、五代、宋初诗歌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上编《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共考证、辑录了法藏、英藏、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诗集诗抄63种、诗1401首,下编《敦煌遗书诗歌散录》共辑录了法藏、英藏和中、日、俄藏及其它地方散藏敦煌文献中的零散诗篇524首(句),是迄今为止整理、收录敦煌文献中诗歌作品最为全面的著作。 敦煌藏经洞遗书发现100年来,中外学者对敦煌文献的分类整理研究,已经出版…  相似文献   

2.
1899年发现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之《刘子残卷》凡四种,其中三种于1908年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盗,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编号分别为P2546、P3562、P3704;一种藏国内,即罗振玉藏敦煌唐写本《刘子残卷》,惜原件下落不明,现有罗氏刊行的《敦煌石室碎金》排印本《刘子残》一卷。  相似文献   

3.
一吴士些旧布敦煌唐写本《释单断序抄义》的鉴定与考证吴士鉴旧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唐大历二年写本《释肇断序抄义》失题残卷,今归杭州市某氏所持有。据藏者口述,本卷敦煌写本是他1987年收购,而卖主则是从吴土鉴之子手上得来。该卷子从吴家流出的原因,是吴士鉴好赌...  相似文献   

4.
王道士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也是敦煌藏经洞宝藏流失责任者。关于王道士其人,既有真伪并存的民间传说,也有外国探险家的记录,但无论在敦煌藏经洞宝藏的发现和流传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都将是盗卖敦煌宝藏的历史罪人。  相似文献   

5.
《无常经》全称《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在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中都有保存,英藏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残叶,俄藏黑水城文献和敦煌文献存有汉文本。英藏、俄藏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此经典的版本和流传提供了依据。对英国国家图书馆藏Or.12380-3700aRV (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西夏文《无常经》残叶进行释读、版式考定和内容重新缀合,比较黑水城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本的差异,并考察了此经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文书第58号残卷,向达先生定名为<唐天宝初残地志>,吴震先生定名为<敦煌石室写本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薄>,马世长先生定名为<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王仲荦先生定名为<唐天宝初年地志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相似文献   

7.
杨思范 《家教指南》2007,(1):99-106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庄子》残卷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有大批的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本《庄子》作了详细叙录,确定了一些残卷的抄写年代,介绍了它们在文献、校勘上的价值,并纠正了前贤的某些疏误.  相似文献   

8.
刘瑞明 《家教指南》2001,(4):169-173
2000年6月,敦煌藏经洞文书出世百年之际,我国敦煌学界呈献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以下简称"徐书"),撰写历时10余年,洋洋70万言,有多方面的成就,值得誉评.  相似文献   

9.
敦煌研究院藏土地庙写本源自藏经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庙残卷1944年出土,原裹于清末所塑的佛像内。一般认为是为修功德而藏入塑像腹内的,如经卷出土时的“验证人”阎文儒、原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李浴、范华等,当时敦煌艺术研究所写《发现藏经初步报告》也透露了这个意思。经研究,土地庙出土经卷与解放后在民间零星收购的藏经洞经卷散篇可以缀合,一些虽不能直接缀合,但经品、纸质、界栏、字等完全相同;日人青山庆示捐品中可与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研究院藏零星收集品及土地庙出土品相缀会者有三件,因此可以断定:土地庙残卷原为藏经洞出土经卷。  相似文献   

10.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劫走的五千多卷遗书中,有一张两面书残卷(参见封二图版),迄今中外学者均未知其书名,皆暂定为"无名本草".本文拟就"无名本草"略抒已见,求正于方家.残卷介绍残卷编号P.3822,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写有葱的正面,简称为A面,反面为B面.A面残存6行,B面存7行:每行大多29-35字不等,计384字.字体端正,清晰流畅,但有明显错别脱衍字(详见下文).每味药名上方,均朱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大英博物馆藏Stein Painting50 Ch0074文献为中心,对吐蕃占领敦煌前后的敦煌及周边的八大菩萨做了图像上的解释。同时,结合印度、西藏以及瓜州东千佛洞保存的八大菩萨曼陀罗和藏经洞出土的相关密教文献做了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以为此卷文献是吐蕃占领下的公元8世纪末叶到9世纪中的作品,内容当是印度、丝绸之路地区流行的胎藏大日八大菩萨。  相似文献   

12.
由敦煌藏经洞的藏品类别与中原佛寺的“三宝藏”基本一致可推断:藏经与佛教的“三宝崇拜”思想密切相关,藏经洞是供奉佛教“内藏”和“外藏”之处所,藏经的主体是供养经。藏经亦与敦煌、高昌等地自古以来敬惜字纸、收藏字纸的习俗有一定渊源。土地庙等后出敦煌遗书是上述观点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3.
诗僧王梵志的通俗诗杨青诗僧王梵志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他写的通俗五言诗最早散见于一些史书和诗话之中,在唐宋曾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王梵志的大量诗作发现于敦煌藏经洞。在藏经洞发现的众多俗文学作品中,王梵志通俗五言诗的写本残卷达二十八种之多。加上从宋人笔记中...  相似文献   

14.
西藏山南隆子县卓卡寺和拉萨哲蚌寺保存的吐蕃时期专供赞普御用的《喇蚌经》,与敦煌藏经洞所出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抄经生和校经师的姓名完全一致,可以认定西藏发现的《蝲蚌经》与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十万颂般若经》是同一时代、同一批人誊抄的作品。此外,本文根据哲蚌寺藏《蝲蚌经》封皮上的题记,提出敦煌藏文《十万颂般若经》的誊写年代至少是从赤德松赞时期开始的,而不是现在所说的自赤祖德赞开始。  相似文献   

15.
兹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大智度论》写本为对校本,以南宋《资福藏》本、元《普宁藏》本、明《永乐北藏》本、日本石山寺本、日本正仓院圣语藏本五种为参校本,与《大正藏》本相对勘,订正了《大正藏》本的讹误之处,凸显了敦煌写本的校勘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法藏敦煌本《汉书》之《萧何曹参传》《张良传》及《项籍传》残卷,系隋唐以前的一种《汉书》节钞本遗存。考察敦煌节钞本残卷对《汉书》原篇的内容取舍和文字删节可知:删节者意在提供一种能适应普通读者需求的《汉书》简易文本;敦煌节钞本由删节后保留下来的《汉书》原文缀辑成篇,删节者力求于原书"只删不改",则又为该本文字的可靠性提供了基本保障。敦煌《汉书》节钞本残卷注文皆取自晋灼《汉书集注》,且保存晋灼注文之旧,可证晋灼《集注》乃初唐颜师古《汉书注》主要取资和依据对象之一。作为《汉书》的一种特殊文本形式,敦煌节钞本残卷对于早期《汉书》流传(尤其是隋唐以前在民间的流传)、文本变易、汉晋以来《汉书》注释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及今本《汉书》校订,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德 《家教指南》2006,(3):37-41
本文对甘肃各地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吐蕃文文献(敦煌藏文文献)作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敦煌市博物馆藏梵夹式经页《十万般若颂》的分类叙述;同时就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意义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有明确时间题记的写本为依据 ,初步总结敦煌写本的避讳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避讳史上的阶段性特点 ,并以日本所藏《世说新书》残卷为例 ,利用敦煌写本避讳的一般性特点 ,考察其抄写时代  相似文献   

19.
《甘肃藏敦煌文献》中,至少还有30个残卷有待识别。造成该书残卷未能识别的原因有:归类不当、原本失传、羼杂赝品、失之考证、字迹难认,等等。  相似文献   

20.
饶宗颐编《法藏敦煌书苑精华》评介赵声良,荣新江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古代写本数万件,内容包括佛、道经典和经、史、子、集及各方面的社会文书,这些古代文献绝大部分是用毛笔抄写的,时代上自十六国,下迄宋初,保存了六百多年间的古代书法墨迹。这些时代久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