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慎言"是我国传统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传播实践。就其来源而言,"慎言"传播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式。儒家思想是个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  相似文献   

2.
刘丽华 《兰台世界》2015,(9):113-114
孔子是中国最早进行游学活动的圣贤之士,在当时和后来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孔子游学的背景和游学经历出发,总结了孔子游学的比德观、求知观、社会观、蕴含孝道的近游观等观念,并分析了孔子游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南传播》2016,(4):155-157
<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研究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关于新闻本质、新闻生产及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指导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历经新闻传播实践检验和理论研究发展深化,具有无穷生命力和指导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新闻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的框架前提。对于新闻理论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定盘星",具有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一个“礼”字,概括出了中国传统传播观的伦理实质。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从"仁者爱人"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和提炼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知人"、"慎言"、"远怨"三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建构和谐人际关系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明伟 《青年记者》2007,(22):136-137
“慎言”是我国传统传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传播实践。就其来源而言,“慎言”传播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式。儒家思想是个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7):4-14
一百年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伴随着他们传播思想的传入。以往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忽略,藉此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本文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最早在中国的传播作为起点,着重研究这两部著作中包含哪些他们的传播观,他们的传播观如何影响到中国共产党人,进而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影响。这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作者认为,研究马新观的前提,是要知道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如何走过来的。如果连"来时的路"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不忘初心"便无从谈起。本文做的工作,便是呈现这段"来时的路"。  相似文献   

8.
国人重"经",这既是一种学术传统,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本文力图从"经"的内化入手,简略探讨"经"在其语言观学术价值观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传统的传播取向的影响.从而提出传统的传播活动不大重视语言本身的传播功能,但却有着法古法上和阐释活动的信息加工和信息生成的自觉,同时还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有必要借鉴和整理"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梅光迪是"学衡派"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最为典型的"学衡派"代表人物,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汉语大师。梅光迪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先驱,其语言思想在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建立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和汉语的国际推广传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热爱旅行的杰出代表,他的"远游观"和"山水比德"审美观,对中国旅游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强调了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启迪与影响了后代人的旅游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13)
本文梳理了功能主义传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比较的视野讨论了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即"传播的功能即传递意义"、"社会结构是预先给定的"、"传播主体是理性主体"。本文强调这三种预设虽然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如果一味不加反思地将其运用于当代传播研究之中,必然会造成其研究的局限乃至狭隘。本文通过将其理论预设置于比较的视野之中,探索了各个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传播功能"、"社会结构"、以及"传播主体"的不同解读,有利于打开功能主义传播观之外更为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孔子的诸多传播活动中,孔子以编者身份对鲁国史书《春秋》修订行为的把关特征最为突出。孔子通过的增削,选词等把关方式,将自己的仁礼思想隐秘地融入《春秋》的整个修订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春秋》的文化内涵与可传播性,促使孔子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5):66-67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符  相似文献   

15.
李洪岩 《传媒》2023,(4):15-17
语言传播活动是基于理念认识的创造性应用活动,理念的支撑和指引是应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对时代、媒介和播音主持的认识出发,分析以播音主持为代表的语言传播活动规律,从辩证角度看待大变革中的播音主持和语言传播应用活动。文章认为,语言传播有其约定的传播属性、环境决定的全媒体定位、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媒介变革中的规律格局、创新不辞守正的时代命题,为传媒人提供传播观、媒介观、价值观、语言观、艺术观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子张学干禄     
公案:《论语·为政》载孔子与子张之对话云:"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案:子张,姓颛孙,名师,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相似文献   

17.
在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年会组委会所表彰的"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中,徐雁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高等学校的教授。多年来他以读书、评书、著书、编书和教书为主要生活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地传播书香理念,推广阅读方法。他所倡导的"深入阅读文学名著内涵、深入思考作品人物言行、深入汲取作家人生智慧"的人文阅读理念,对播撒读书种子、推动全民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徐雁教授文学名著阅读观的形成过程,从阅读的价值、阅读的选择、阅读的方法以及"大阅读观"四个维度解读其内涵,并指出了其文学名著阅读观推广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覃凤云 《东南传播》2012,(2):133-134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先秦儒家文化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这些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容折射出中国古代朴素的人际传播思想。例如,在儒家经典中,往往以"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来定位人际交往角色。"君子"和"小人"成为中国古代人际传播中两个鲜明的角色符号。"君子"的本质特征在于注重自我修养和能力的提高,"君子"的内在品质是至诚,外在言行是慎言敏行、庄重有礼;"小人"的本质在于重利轻义。  相似文献   

19.
毛仁兴 《今传媒》2013,(6):142-143
纵观中国古代传播史,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诸子就实践了丰富的传播活动,积累了多样的传播方式。他们积极游说诸侯,为人际传播;办学授徒,为教育传播;著书立说,为大众传播。多样的传播活动不仅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功能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如教化传播与稳定政权的关系、传播技巧、传播的双面效应等等。综而观之,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传播思想,不仅富有创造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论语》当中,选取涉及传播的、有代表性的《论语》原文进行分析,探寻孔子的传播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但是,从传播学角度对语言传播作系统研究还只是新近的事情,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显然,这绝不意味着人类语言传播的功能不甚发达,或前人一点没有认识到语言传播的种种规律,而是因为它“尤如空气一般,太普遍而未能引起人们对它格外之关注”罢了。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语言传播的认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者式的,系统或不系统,基本上都是从哲学、语言修辞学、文学,而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的。如孔子、庄子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谈语言传播的。对此,今人已作了不少研究;另一种是非学者式的,是作为语言这个传播工具的最广泛的使用者——人民大众通过亲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