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式乡村体育现代化的内涵、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进行研究。内涵:促进村民主动健康,推进体育人口现代化;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筑牢乡村经济根基;弘扬乡村体育文化,助力村民精神富裕;贯彻落实生态体育,打造绿色宜居乡村;统筹城乡体育融合,保障服务均衡可及。现实困境:体育人才匮乏和培养短板,体育产业转型与升级困难,体育文化互动与生产薄弱,生态体育空间与发展隐患,体育资源统筹与服务失衡。推进路径:培养“两懂两爱”体育人才,夯实乡村全民健康基础;创新聚合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驱动文化传承创造转化;推进生态体育绿色回归,赋能乡村宜居生活变革;健全乡村体育治理体系,促进体育服务平等共享。  相似文献   

2.
乡贤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提出并界定体育新乡贤这一新概念,探讨价值、思考队伍发展路径。概念界定:新时代参与乡村体育发展的具有乡土情怀、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体育或非体育人士。时代价值:(1)创新乡村体育人才机制、推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2)丰富乡村体育治理主体、降低国家体育治理成本;(3)发挥提供者、组织者、沟通者作用,服务于提升乡村全民健身质量;(4)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5)参与乡村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推动乡村体育教育全面发展;(6)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乡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路径:(1)开辟多方渠道凝聚体育新乡贤回归乡村;(2)制定用贤机制规约体育新乡贤合理使用;(3)提供保障措施优化体育新乡贤参与环境;(4)注重激励措施激发体育新乡贤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3.
乡村体育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口述史、田野调查等方法,以新华村为个案对乡村体育振兴的历史经验、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新华村乡村体育兴盛的场景主要呈现为村民自发性体育活动参与生活化、乡村小学传统排球赛开展常态化、儿童青少年体育游戏活动日常化;其兴盛的动因主要是村民尚武情结和乡村“体育能人”的促动、乡村学校体育和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拉动、乡土地域条件和淳朴乡风民风的推动;21世纪后,新华村乡村体育陷入“传统性退场,现代性难以登场”的现实困境,其致因主要有乡村体育人才流失导致乡村体育活力之源缺失,乡村小学撤并导致“家-校-社”体育联动消解,人居环境变迁导致乡土特色体育文化土壤消减,以及新兴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不力导致自组织力量难以形成广泛影响等。据此提出:立足乡村振兴大局以谋划乡村体育振兴蓝图,振兴乡村学校体育以激发乡村体育振兴活力,打造乡村体育生态以厚植乡村体育振兴沃土,加强组织人才建设以培育乡村体育振兴主体,催生乡村活动产业以培植乡村体育振兴载体等乡村体育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审思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价值和趋势,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助力产业兴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赋能治理有效,增强乡村道德教化;优化乡风文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乡村社会建设;致力生态宜居,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趋势:多产融合是实践路向,三治融合是创新举措,文明建设是核心导向,社会服务是必然要求,生态保护是应有之义。路径:促进产业延伸重组,打造产业体系;深化乡村治理改革,强固治理效能;盘活传统文化资源,释放文化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服务质量;坚守乡村生态本色,拓展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探讨我国乡村体育赛事的价值,总结其经验,并提出展望。价值: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全民健身发展热潮;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搭建传统文化传承平台,丰富乡村体育赛事文化;推动办赛模式创新,提升乡村办赛能力。经验:紧密依托地方,推动赛事发展;鼓励全民参与,增强社会认同;创新传播方式,引发社会关注;融合地方特色,丰富赛事内容;多元主体合作,保障赛事开展。展望:推动办赛体制改革,构建协同化赛事保障;坚持村民共商共建,推动赛事生活化发展;加强赛事市场监管,树立规范化赛事形象;凸显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个性化赛事IP;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促进赛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强国背景下,农村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迎来体育产业广阔发展空间,农村体育产业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农村发展体育产业的多元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认为农村发展体育产业具有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元价值维度,但目前体育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理念欠缺、环境不佳、动力不足、空间受限等诸多现实困境。建议: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夯实体育基础设施、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加大体育资源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7.
探讨民间体育与魅力乡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表明:特色小镇进程对乡土村落的冲击与消解,乡村中传统道德呈现出碎片化、边缘化,乡村精英离家飘荡以及趋于没落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乡土危机的主要表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失调表征与民俗民间体育价值的交集对接,形成了民间体育与乡村建设的内在机理与行动逻辑。提出了乡村建设与民俗民间体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体育师友》2021,(3):45-4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机遇与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引领;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振兴,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乡村振兴提高社会对农村学校体育关注,补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短板;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回流,为农村学校体育提供智力支持。实施路径:加强制度供给,建立完善的农村学校体育振兴机制;创新扶贫模式,精准对接农村学校体育需求;深化价值认识,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拓展资源渠道,优化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9.
乡村体育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生态、产业等发展的主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探究乡村、体育、旅游三要素融合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纾解路径。构建“新场景—新行为—新价值”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理论逻辑,阐释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乡村表达性、符号感知性、融合生产性等多维度困境,并提出场景理论视域下乡村体育旅游融合的纾解路径:深挖文化内涵与乡土特色,感知乡村体育空间;提升具身体验与品牌设计,彰显乡村体育价值;强化创新意识与产业实力,完善乡村体育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20字总要求为切入点,在解析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内在关联后,提出新时代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基本方向与路径。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加快乡村体育的现代化、生活化与产业化节奏,提升乡村体育参与人口增量式发展步伐,实现城乡体育设施一体化布局;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乡村经济增长,影响居民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指数,促进社会群体交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综合素养。建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走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化路径;生态环保方向走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乡土民俗方向走文体融合发展路径;社会治理方向走公共服务治理路径;体娱生活方向走健身康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杨斌 《湖北体育科技》2023,(4):320-323+340
农村体育是促进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农村体育发展的互动关联。研究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已有所成效,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面临农村居民缺乏体育知识、农村资源紧张、专业体育人才匮乏、居民可投入时间和资金少等困境。为加快农村体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议包括:多途径加强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自觉意识;多渠道筹集体育资金,保障后续相关工作;贯彻落实具体政策,发挥政府职能;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招募高质量农村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参与质量,保障农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治理,整合资源,均衡分配,实现农村体育共建、共治、共享。但目前仍面临缺少整体引领和多元主体合作、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定位模糊、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推动体育组织标准化建设,明确主体职责;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推进农村体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走访等方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加快农村体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布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乡风建设。建议: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20字总要求为指导,农村体育应走产业化发展路径、低碳环保发展路径、文体融合发展路径、公共服务治理发展路径、强身健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剖析共同富裕视域下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推动项目本身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激发绿水青山活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补齐全民健身短板,满足人民休闲需求。困境:政策环境体系有待强化,多元主体协调参与需健全,乡村生态保护易受忽视,开放质量水平亟待提高。路径:优化政策环境体系,夯实执行实施效果;建立协调互动机制,平衡多元主体利益;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督察体系;改善同质盲目问题,推动资源优质开放。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主题集成分析法、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基于交错性视域和理论对现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和研究成果的差异困惑进行了研究范式的反思。研究认为:乡村公共体育空间术语应统筹农民体育概念丛的混乱;基于对X自然村村民的非身体活动考察发现,村民几乎绝缘于现代体育活动但明显偏好于本土性的仪式性活动;前者主要源于慈善式的公共服务价值观以及乡村空间体育文化价值建构的乏力。农村体育呈现出了异质性特征,以后应对边缘性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建构村落体育空间发展方面提出了内生代替植入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村落中的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制度层面的保护和挖掘,进一步激发乡村体育空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毛南族村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变,有助于乡村经济振兴。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对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本文从区位特点、产业特色、培育模式、空间规划4个方面分析湖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认为湖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存在以下问题: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辐射面与带动作用不强;体育产业特色不鲜明;体育特色活动开展少。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下培育路径:重视体育特色小镇对湖南乡村振兴功能;体育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上要由城市周边向贫困乡村辐射;根据湖南乡村资源优势来培育体育特色小镇;注重体育特色产业品牌建设;空间规划上加强"创建镇"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振兴乡村,民族传统体育大有可为。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关联性、现实逻辑和发展路径。关联性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相关的环境资源优势、制度文化层面相关的民族规则体系和精神文化层面相关的多元文化格局3个方面;现实逻辑主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被压缩、文化内涵被淡化。最后,本文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淬炼民族传统体育品牌的发展路径,旨在为研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个传统村落的百年体育史考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主体性理论框架下解读村落体育主体性的“变”与“不变”。认为:村落体育百年嬗变历经了村民作为意识主体、参与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之“变”,同时,蕴含党领导下的体育发展为人民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满足村民主体性实践需要的宗旨“不变”。提出:构建人民主体的理念,把握人民主体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存在论,是坚守党领导下的村落体育主体性之理念“不变”的纵向理路延伸;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保障村民主体地位与村落发展的协同、村落体育中“人”的目的性与制度建设的统一是于“不变”中主动应“变”的横向路径实践。  相似文献   

20.
现有研究局限于从体育的部分功能出发,探讨体育的各部分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价值,无法深刻诠释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鉴于此,文章从体育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经济功能出发,探讨了体育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理论逻辑;同时基于地方实践个案对体育助推乡村振兴进行实证考察,总结其主要举措与存在不足。最后在地方实践个案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推进思路:培育乡村体育产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文化根基;倡导仪式体育开展,丰富乡村治理体系;发展乡村体育经济,振兴体育健康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