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宁波市近年来探索出了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同时在教师功能发挥、学生活动方式、活动基地使用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通过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设置,通过学生对社区环境和学校生活的反思探究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实施,通过学校课程规划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化"推进,通过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本化"目标,以优化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2.
略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使这个舞台永不倒塌的保障。只有实现常态化实施,才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一、课程意识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前提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比任何一门  相似文献   

3.
正一、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内容,这对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2.大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是生物教师的自发行为,开展综合实践活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小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从人的因素来看,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与教师的表现及师生关系尝试性地进行了评价,旨在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考查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实施的结构、水平与类型。结果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包括课程理解、课程执行、课程评估和课程分享四个维度。实施水平整体上处于"精致化实施"水平,在七级水平中处于第五级。专职与兼职教师、不同骨干和职称等级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以及不同任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教师,在课程实施水平上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表现为四种类型:分享合作型、积极调整型、平稳实施型和机械执行型,尤以平稳实施型为最。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每一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它是一门没有"教材"的课程。"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这些特点恰巧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精心预设,绞尽脑汁组织各种新颖的综合实践活动,却往往收获甚微。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思考,针对实践过程中相对忽略、教师角色偏差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要求学生在实践内容常态教学中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任教师.教师们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而且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三无"课程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加大了课程开发和设计的难度.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层面困难重重,难以常态开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究竟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一线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行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了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教师自身的内在转化动力、新的教育观念、相应的课程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实施其教学行为转化的主观前提条件,以此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在"温州精神"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活动过程不足、学生活动水平较低、学生活动空间狭窄、教师活动参与不够和教师活动反思不足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1.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问题.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从而更好地避免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印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没有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不需要"教材"的问题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者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到底需不需要"教材"?可通过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用书这一"教材"来突破课程实施的瓶颈,最终达到世界为本、生活为书的无教材的课程实施佳境。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目前国家只规定了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没有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所以在课程实施之初被戏称为"三无"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它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更多地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从课  相似文献   

13.
沈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点项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研制组核心成员。作为分册主编编写《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被《明日教育论坛》评为2007年度教师。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具有"创生取向"的课程。它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不断地创新的经验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既不能一招一式地教,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放任不管,而应把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尽管活动之前学生已制定好了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5.
"保育"起初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但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产生的"保育上移"现象对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实施范围、实施类型和实施取向等方面都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是:突破政府安全责任下放、家长保育责任逃离和学生依附心理等导致"保育上移"现象的因素,通过政府与学校合作进行新农村建设、家长与学校合作承担保育责任以及学生与教师分担安全责任。这些策略和措施可以消除"保育"风气的消极影响,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课程权力比传统学科已有明显提高,但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现实需求相比,教师课程权力不到位的状况目前仍然比较严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突出挑战。这主要是由于学校课程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到位、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和自身专业能力局限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为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权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实施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教育监督与考核、配套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玲 《中小学校长》2011,(10):62-6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的课程领导提出了挑战。它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固定的课程内容。这一方面给学校和教师留下较大的空间,可以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境和资源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内容,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的难度,使得中小学校倍感困惑,影响到了对课程内容开发的质量。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管理与保障机制。要初步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的系列。对课程内容既要有既定"预设",又要留有"生成"空间。设计课程内容要着眼于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在此基础上力求凸显学校特色。还要注意区分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与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负责人郭元祥教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只讲开放,没有规范;只讲体验,没有建构;只讲学生自主实践,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只讲经历过程,没有目标达成,都是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的。"因而,在课程实施初期的探索阶段,开发活动过程记录手册将有效促进课程管理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地落实,减少学生参与活动和教师指导活动的随意性,为综合实践  相似文献   

19.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特有的开发和实施的基本理念,决定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绝对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活动指导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我在"其实就是学生立场的鲜明表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鲜活的人"的哲学表述和突出表现。课程的特殊性还在于学生应该始终在活动中"唱主角",一切学习活动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他们的实践为主,学习活动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20.
正"角色"一词源于戏曲,自1943年米德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身份及其行为方式后,即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表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实施的质量,那么,综合实践这一个特定领域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期望和要求呢?一、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具有"创生取向"的课程。它的实施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