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雪之后继之大雪,大雪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在古人看来,"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相较小雪节气,大雪节气里天气更冷,降雪量更大,降雪的范围也更广,民众的活动也逐渐由户外转移到室内,相应也有一些习俗活动。节候表征大雪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十一月是葭草长出新芽的月份,古人因此称之为"葭月",  相似文献   

2.
浦安 《科学生活》2008,(6):66-69
芒种与养生今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5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时节。由于这个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故此得名。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错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播种的成活率便越来越低,所以农谚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农谚"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是说芒种与端午日下雨对粮食的丰收是十分有利的。这个节令虽说天气开始炎热,但气温还会有变冷的时候。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今年是6月8日),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就是说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  相似文献   

3.
处暑七月中     
正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之"处",读作chǔ,有停止、隐退之意。字面上理解,处暑也即暑天结束了。处暑节气里,天气变得凉爽,庄稼收获在即,又有传统的"七月半",围绕着这些时令内容,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农历七月的中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于人们习惯上也称中气为节气,因此,  相似文献   

4.
正小寒是冬天的第五个节气,小寒与其后的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时段,俗语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作为腊月的节气,小寒之前为冬至,小寒之后是新年,期间又有传统的腊八节,小寒节气里的一些习俗也与这些传统时间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候表征小寒是腊月的节气。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的解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腊"字得名于"猎"。除此以外,"腊"还具有新旧交接的意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又据唐人徐  相似文献   

5.
<正>每年3月5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是为"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过,桃始华,万物复苏。这时,气温快速回升,雨水增多。农民们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眼下,不少地方已进入春耕时节;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近些  相似文献   

6.
正小寒之后继之大寒,大寒是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节气,因此古人说"谓之大寒者,寒至此无复加也"。大寒节气适逢年终岁尾,节气里的习俗也多与辞旧迎新的内容有关。节候表征从时序上看,冬至后30日为大寒,大寒是农历十二月的中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节气。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冬至阳气开始萌动,为什么天气反倒特别寒冷?这是因为阴气被阳气推动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丹若 《百科知识》2021,(26):66-7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广为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独特含义,恰如《史记》所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相似文献   

8.
清明,本是季春时节的一个节令,传统的24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谓“清明”,意思即指此时自然万物皆呈“清新明洁”之貌。这时节,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万物复苏发育,大自然一派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08,(11):58-61
立冬与养生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的11月8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气象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养生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说起霜降,人们不禁会想起《诗经》中的那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据说采录于2500年前西北秦地的民歌,以蒹葭配露霜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再通过主人公回环复沓式的真情告白,把他追寻伊人却不得的情感完美地释放了出来。《蒹葭》因此被后人奉为古代爱情诗的绝唱,"白露为霜"作为表现深秋节候的习用语也被沿用了下来。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古人看来,"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成霜"。"白露为霜"意味着天气渐冷、初霜已至,霜降节气到了。  相似文献   

11.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汉代侯瑾《筝赋》中有云:"包群声以作主,冠重乐而为师,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筝者矣"。我国历来对古筝就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  相似文献   

12.
正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送走春天、迎来夏天的节气。立夏之"立"有立即、开始之意,因此,立夏也即夏天来了。此时,在北方的夜空下观察,北斗星的斗柄开始偏指东南一隅,因此古人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立夏之时,古代有帝王迎夏的仪式,民间也有称人、尝新等习俗。立夏来了  相似文献   

13.
文摘     
正为啥猴年两头无"春"?从2016年2月8日至2017年1月27日,为农历的"丙申年",俗称"猴年"。专家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由于立春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因此,"猴年"确实没有立春。2016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羊年",2017年的立春在2月3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鸡年"了。所以,农历猴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那么,"无春"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专家解释说,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计365.2422天,当地球到达黄经  相似文献   

14.
正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汉语里,暑为热,小暑也即小热。此时暑热之气未达极盛,因此得名"小暑"。小暑节气期间,有六月初一、六月六、入伏等传统的一些时间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在古人的观念中,小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  相似文献   

15.
黄娟 《百科知识》2021,(5):62-67
"百花谁敢雪中开,梅花独领天下春."素有"花魁"之称的梅花,傲霜斗雪,凌寒开放,历来为人们所赞颂.两宋以来,举世好梅,探梅渐成风气.一些产梅之地因花季繁盛、风景独特或文化深厚而为世人乐道,渐成赏梅名胜.  相似文献   

16.
正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之"至"有极至之义,"冬至"意为严冬到了。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冬至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亚岁""冬节""长至节"等别称,民间又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年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以冬至比肩年节,足见其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节候表征节气的创设源于古人对日影的观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每个物体都有影子,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随着太阳的移  相似文献   

17.
小雪留白     
寇俊杰 《科教文汇》2014,(34):I0001-I0001
小雪没有铺天盖地、万里飘飞的大气磅礴,她在空中似有还无,很小很轻,小心翼翼地旋转飘飞,悄无声息地落向大地。就是下了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多厚的积雪,只是在树枝、房顶盖了那么淡淡的一层,周围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就凭这一层白,你就可以用想像来填补大雪铺地的景色,雪的意境也因此而丰满。这倒很像是一幅关于雪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8.
小雪留白     
<正>小雪没有铺天盖地、万里飘飞的大气磅礴,她在空中似有还无,很小很轻,小心翼翼地旋转飘飞,悄无声息地落向大地。就是下了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多厚的积雪,只是在树枝、房顶盖了那么淡淡的一层,周围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就凭这一层白,你就可以用想像来填补大雪铺地的景色,雪的意境也因此而丰满。这倒很像是一幅关于雪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9.
正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是农历七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相似文献   

20.
正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入夏后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值北方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之际,也是其他暖季作物播种之时,因此得名"芒种"。芒种适逢我国南北农业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民众因此也称其为"忙种"。除了农事活动,芒种节气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