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是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历史和文学对于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叙事,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建构。文章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来探讨此期柳亚子文学创作中的"英雌"想象拟构,阐明这些作品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又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  相似文献   

2.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书写历来都是由男性进行启蒙的,但是在"文革"时期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三部"样板戏"中,女性却第一次获得了对男性启蒙的神圣权利。不过,这场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却隐含着政党权力话语规训的内容。经过权力话语的训诫,集体理念战胜了个人情感,由女性代表党对大众所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终以女性自我情感被淹没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作者在短篇小说《夜》中设置了两种状态下的人物形象,其中何华明作为"在场者"拥有两种话语——男性话语、政治话语,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是小说中的"缺席者",她们的话语是缺失的。丁玲正是借助"在场者"与"缺席者"的不同话语形态揭示了革命政治下两性的不平等的秩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学校是改造国民性、打造身体的重要空间,置于其中的学生身体为充斥学校空间的诸种话语力量所规范和打造。身体可谓是近代教育空间中诸种话语力量的集结点,也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民国时期,女学生的剪发问题为国家话语和男性话语所主导,她们被禁止剪发;"五四"时期,"女性自决"意识觉醒,剪发被符号化为女性对独立的追求,女学生剪发渐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尚话语与国家话语先后主导着女学生剪发问题,女学生剪发渐渐普及,但头发问题依然未摆脱"妇运国家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语言使用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汉子"是新时期女性主义凸显的一种表现形式,"女汉子"在话语修辞方面颇具特色。一般而言,"女汉子"在话语修辞方面喜欢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体风格是得体优雅与粗犷豪放并重,历史词语以及詈骂语的大量使用也是"女汉子"话语修辞的一大特色。"女汉子"话语修辞特色是新时期女性话语权的不断增强和个性意识不断觉醒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内在包含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运用两种话语体系,解决中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着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话语体系转换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工作,"这才是一种既不失思想文化的超前性又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选择。"  相似文献   

8.
和西方女性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同,新中国的主导话语是"世界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所以在法律和政策、教育和社会地位上男女很早就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然而。男女平等的法律权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女性在某些场合,仍然是被男性消遣的弱者。女性美没有摆脱男性观念的桎梏,女性或隐或显地仍具有物化和财产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文革"的历史早已结束,可关于"文革"的记忆并未停止,而且记忆越远越清晰。"文革"中的芸芸众生如同河中泥沙被特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浪涛冲刷,形成了不同寻常的"文革命运",在这其中,善人和狗尿苔如同两尊冥冥之中的神明,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天窗,从丑恶的历史和命运中映照出精神和灵魂的善与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柴静雾霾纪录片"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话语研究法,从话语内容和话语的历史、文化关系两方面进行宏观剖析,梳理出美国媒体从外媒视角对这一环境事件的关注点,探讨其背后影响环境话语的社会历史原因。结果表明,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构建完整的话语主题和联系有历史文化共鸣感的环境事件,反衬出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孔子作《春秋》"说在中国经学历史上兹事体大且历经纷争。在比较诗学的研究视域下,福柯"作者功能"理论为重新讨论西汉时期的相关言述提供了新进路。孔子实际上是以"作者功能"的形式被征用和整合进不同的话语实践之中,为不同的话语意图服务,而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具体的修辞策略来加以论析。孟子、董仲舒、司马迁三者有关这一命题的叙述具有不同的修辞特征,体现了不同的话语策动机制。通过对孔子这一至上权威的占用,儒家学者们掌握了《春秋》的解释权,也获取了对君王权力的制衡能量。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追求的背景下,“革”后小说经历了由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到作为民间意识形态的精英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演变,在理性层面上,反映为从历史批判到现实关注与历史虚元的并行。这一演变既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深刻的结构性裂变,同时也昭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乃至全部学艺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革”后学现代性话语的历史起源之一,“伤痕”、“反思”小说中的“反封建”话语,在对20世纪初的启蒙主义话语进行历史性继承的基础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其所批判的“封建伦理”和“国民劣根性”,往往具有现代性的制度依托与伦理支持;另一方面,却又往往将“革”时期的“血统论”、“个人迷信”、“官僚主义”和“社会特权”等一些现代性症候,“误指”为“封建性遗存”进行错位性的批判,这便造成了它的历史讲述与现实书写,既有对真正属于封建性问题的自觉批判,却又遮蔽了复杂的现代性问题,限制了其历史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利·摩根的自传。小说通过探索被霸权话语所掩盖的家族史和民族史,展现了一名土著女性找寻自己文化身份和位置的决心。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土著女性的"他者"形象,以及其重构自我的努力,可以看出颠覆"他者",重构自我是土著女性直面霸权,真正融入历史,找寻到"我的位置"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性别界定是历史造成的,对身体的压抑和对女性的剥削被置于同一符号之下。日常生活中的"食、衣、色"是与人类身体最密切相关的三大元素,其书写被台湾女作家赋予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三大元素关乎感官、欲望、情感等,虽被男性所建立的以心灵、精神、理智为主导的世界所轻视,但台湾女性小说却用它们揭示了男权话语下女性"无我"的历史真相,以及性别政治中权利和权力问题的复杂性,检视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如何建构了女性的身体及身份,并追溯这种建构背后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而用非二元性的言说方式来呈现非父权式的身体及性别表达和女性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17.
围绕"中国模式"的探讨,国内外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学者展开了话语权的争夺。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应注重正面回答中西方共同关注的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辩证地使用本土思想资源和实践历史,明确其在话语建构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注重话语表达的策略选择,淡化不必要的优越感,警惕自说自话和反证法逻辑陷阱。围绕"中国模式"进行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任务是,对内形成共识平台,对外重塑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翟永明的诗歌从关注女性命运开始,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命运和本质,以自白式的诗歌话语淋漓地表达情感。而后,诗人逐渐转变自己的话语方式。"超越"是翟永明的关键词,从表达女性意识到将个体经验与历史、现实语境相结合,诗人走向了更为宽阔的诗歌表达领域,在诗歌话语的转变与超越中,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9.
话语与权力总是胶着一起,互为耦合、互为支撑,而女性话语也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女性权力意识。通过对巴金《寒夜》中女性对话、内心独白等的分析,认为女性话语权力意识在"家庭"中具有实在性。曾树生的女性话语表现了女性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力及经济支配权,同时女性话语(曾树生与汪母)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曾树生所活动的社会场景———银行是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力意识的来源,在这个她所依托的社会环境中,其先前话语所体现的权力意识具有虚妄性。而汪母作为一个被剥夺了青春及经济权的绝望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所呈现的话语权力是女性话语的伪权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结构和性别话语的转型,双龙村女性"自我"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即年长者是包容他者的,其个体几乎被淹没;中年人则在他人和纯粹个体间矛盾着与纠结着,体现出非常复杂的混合性;年轻一辈主体性越来越明显,关照他人减少,为纯粹个人谋划增加,且独立性和自主性最强。这种代际差异与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的发生、过程及结局不同是紧密相关的,而其根本则是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在个体生命中的影响和不同所致。当代双龙村女性"自我"呈现出"村庄传统文化"、"国家文化"和"市场文化"并存与交织状态,同时"市场文化"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更强劲的优势,继国家之后对村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年轻女性的"自我"呈现成为所有女性"自我"变化的趋势。从两性真正意义的平等及和谐相处来看,村庄传统塑造的"包含他者"的女性"自我"对此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