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2.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3.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4.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5.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6.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7.
聂崇岐先生的《重印太平御览前言》(中华书局1960年)有云:“《太平御览》引书……有为今本所无的。南宋洪迈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容斋三笔》卷一和《四笔》卷一,曾分别提到《太平御览》引的《史记》或《战国策》‘多今本所无’。”今按:“多今本所无”五字仅见《容斋四笔》卷一的“战国策”条。而《容斋三笔》卷一“上元张灯”条原文为:“上元张灯,《太平御览》所载《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而今《史记》无此文。”不检《容斋三笔》此条,或以为其原有“多今本所无”五字。另外,《太平…  相似文献   

8.
1.韩海苏潮:亦作“韩潮苏海”。谓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然则今人称‘韩潮苏海’。误矣。”2.江郎才尽:又作“江淹才尽”,又有“江郎才掩”、“江淹梦笔”等成语。南朝梁代江淹,少有  相似文献   

9.
徐仁甫先生《史记注解辨正》附《史记校读举隅·辨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 ,揭示了《史记》记事的“省略例”。如其文云 :“《郦生列传》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 ,赐郦生食。’按 :‘沛公喜’上节略了一段记郦生言辞。”“《游侠列传》‘而猥以朱家……郭解’等。按 :上文曰‘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此言朱家、郭解等 ,明举五人之首尾以赅括中间 ,其有省略可知。”徐先生所论 ,甚为精道。今循徐先生之法 ,似还可得《史记》“省略”之一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相似文献   

10.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利用教学余暇研读《史记》,并取古今各家之说以资參证,偶有心得,随手笔录,写成札记若干条。这里不揣谫陋,将一得之见依次罗列,作为引玉之砖,望海内贤达不吝赐教。(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五帝本纪》)《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于是推策迎日’。”按:“推策迎日”当作“迎日推策。”《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皆作“迎日推策”。据《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下简称《校补》),彭、韩、嵯、中统、游诸本  相似文献   

12.
何如“何如”可以问时间长短,犹言“几何”。此义大词典失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问:‘其死何如时?’曰: ‘鸡鸣至今。’”“其死何如时”犹言他死了多长时间了,所以回答是“鸡鸣至今”。利害《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籍人,籍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此“利害”系偏义复词,偏指“害”,可释作“祸害,危  相似文献   

13.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天子游猎赋》 ,《史记》、《汉书》本传连为一篇 ,但从时间来看 ,《子虚赋》本作于梁孝王时 ,而后者则作于武帝建元三年或稍后 ,参《史记》、《汉书》本传及《汉书·东方朔传》。《史记》、《汉书》本传将二赋连为一篇 ,盖主要是从二赋内容及形式的连贯来考虑的 ,而本传所谓的“赋奏 ,天子以为郎” ,则单指奏《天子游猎赋》 ,非指二赋同时奏上。又 ,《子虚赋》开头“而无是公在焉”一句 ,亦非原有 ,而是后来加进去的。据《隋书·儒林传》及《史通·序传》称 ,相如本有《自序》之作 ,而司马迁作传盖本于其《自序》。…  相似文献   

14.
(一)“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①。其文云: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以不’原作‘不以’,据一本校改)尚贤”(《墨子·尚贤上》)...  相似文献   

15.
[捌]裴书率先释为近指代词。《吕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按,高诱注:“‘所非’疑是‘此非’。”即认为所字本误,不认为有近指代词之义(参见后文叙假设连词义)。  相似文献   

16.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7.
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前人多有校勘考订,近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书》、卢振华先生点校《南史》又综合前人成果,并作了进一步审慎精密的校勘考订工作,纠误补漏,多有创见,诚为迄今所见之精本。今阅点校木《宋书》、《南史》,于其中有疑问者,冒昧作献疑数条,以供再版时参考。一、误改 1.《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附景素传》又夺景素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第1816页) 按点校本《校勘记》(以下简称《校勘记》):“‘镇北’各本并作‘征北’。按上云‘进号镇北将军’,则此‘征北’亦当作‘镇北’,今改正。”原《宋书》各本皆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教参译作;“现在那颛臾,城廓完固,而又离费很近”,其中“今”被译为“现在”,“夫”被译为“那”,这是完全错误的。尹君《文言虚词通释》释“今”时说:“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或篇首,和‘夫’的作用差不多,表示下面要提出问题或设想一种情况来予以议论。‘今夫’连用,作用相同。”《汉语大字典》(第一卷)释“今夫”时说:“发语词。《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礼记·中庸篇》‘今夫  相似文献   

19.
目前笔者所见《四库总目》计有三种,一为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三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载:“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而后二种之同类叙述俱作“陈启元作《毛诗稽古编》。”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湾影印武英殿本所作“陈启元”之“元”误,当为“源”字,中华书局本是也。兹证明如下。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书前提要”:“陈启源…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项羽是否自刎于乌江?在今何处? 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利,自刎于乌江这段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而且文字基本一致。先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记述。项羽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包围,突围后逃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汉军紧逼不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但是项羽认为这佯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转与汉军拼杀后自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