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了档案情     
退休以后,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那兰台岁月的忧欢苦乐,多少往事——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张薇 《四川档案》2007,(2):32-32
回首走过的春夏秋冬,已年过半百的我想不到竟有大半的人生履历是留在档案战线上的。仔细想想,在兰台的职业生涯中,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不能说就没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仍然留给了我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时光的脚步从未停留,掐指算来,我已在兰台工作了近十年。十年的光阴对于老档案工作者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承载了我事业的全部。十年前,我正风华正茂,从未想过这辈子会和档案结缘,也就在临近毕业时的一念之间,我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从此,档案局(馆)成为我心中依恋的家园,兰台成为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踏入兰台的第一天,我翻阅史料了解究竟什么是档案。"档案"一词从起源到今天,  相似文献   

4.
兰台巾帼寄语春节余味未尽,“三八”佳节又至。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在京召开,给京城档案界女同胞的节日平添了几分喜庆色彩。借此机会,我愿与同行姐妹们交谈几句。岁月匆匆,寒暑更易。我进入档案圈内已满五载。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兰台耕耘,使我越来越热爱这项福...  相似文献   

5.
<正>档案,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你,我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来处与归途。你还有个清新雅韵的别称叫兰台,档案工作者随之被称为兰台人。由于工作需要,我与兰台接触密切,我对兰台认知加深,故事多多,收获满满。难忘的初遇我与兰台初遇,源于家中的“人情簿”。我出生时患有脑瘫,  相似文献   

6.
王建华 《兰台世界》2006,(17):11-12
会前,我接到《兰台世界》编辑部的通知,让我在会上说一说这几年我们是如何完成《兰台世界》发行工作的,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讲的,要说只是向在座的同行们说说兰台征订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项工作我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难”。我想这一点在座的各位领导可能都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感受。我是2003年4月份从兴城市委办到档案局任局长职务的。几年来,我们档案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每年200份的兰台发行任务。兴城市档案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兰台世界》发行工作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连续被评为重视《兰台…  相似文献   

7.
我是本溪市档案局业务指导处的一名普通档案工作者,18年前被调入到档案局,没想到这一纸调令使我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带着对档案事业的憧憬与渴望,带着对档案工作的执著与追求,在兰台世界里我走过人生的18个春秋寒暑,时至今日,这种挥之不去的档案情结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没想到1999年2月,一本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退休证>摆到了我的面前,不知不觉,我已走完了工作的里程,要退休了.尽管我还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尽管我还想为档案事业添砖加瓦,尽管我还想与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起奋战于兰台,但不能啊,这是"规定",必须离开兰台,尤其在人员饱和的事业单位,和下岗职工如潮的今天,想多发挥点余热,为新兴的档案事业出力,只得再另谋出路,像下岗职工一样--再就业.  相似文献   

9.
邢树忠 《兰台世界》2006,(9S):10-10
我们大家都知道《兰台世界》的发行工作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不像党报党刊的发行,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层层开动员会下达指令性任务,对完不成任务的还有约束机制。可我们《兰台世界》杂志作为档案专业刊物,只能在档案系统内部开会说一说或者不开会,能订多少就订多少,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机制和指令性任务,这样就造成了发行工作的难度。《兰台世界》这本杂志对于我们档案部门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指导档案工作、掌握档案工作方方面面的信息是非常有益处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兰台世界》这本杂志内容比较单一,清一色的档案内容,缺少新颖性、故事性,有些基层单位不愿意订阅也是事实,特别是乡村、县直一些单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贺汤烈 《档案时空》2015,(12):43-44
2015年5月30日,临武电视台《岁月写真》栏目以"家里的档案"播放了我建立家庭档案的电视片,这是我县宣传家庭档案的一个平台,节目播放后反映良好.我于2014年6月参加县档案局组织召开的建立家庭档案座谈会议后,才开始整理我的家庭档案.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共整理文书档案200余册,实物档案1000余件.在建立家庭档案中,挥洒着快乐人生. 一、充分认识到建立家庭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参加工作50余年,从50年代开始收集个人资料,特别是退休以后,我先后出版了《峥嵘岁月》、《岁月如歌》、《舜峰晚霞》、《含笑人生》四本书,都是从积累的资料中寻找素材.  相似文献   

11.
“兰台无华写春秋,岁月如歌谱新曲。”楚雄州人民检察院办公室档案管理员钱成芳同志自1996年11月从院反贪局调院办公室从事档案工作以来,在院党组的领导和州档案局的指导帮助下,忠于职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七个春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档案员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兰台赞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7年前,我放下教鞭,走下讲台,进入兰台。听同行们说:档案工作默默无闻。于是,我便与他们一道“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13.
“兰台是什么?”朋友问我。“好象是古代典藏档案之处。”我回答。“那现代的档案馆、档案工作者为何还要称兰台、兰台人?”朋友疑惑不解。其实,这也是我从档二十年来一直萦回脑际的疑惑。最早听到“兰台”一词,是在刚进档案局馆后的一次业务培训班上。当时感觉这词挺幽雅。后来,“兰台”频频亮相于档案报刊上,“兰台人”、“兰台精神”、“兰台风采”时常跃入眼帘,总感到有那么一种别扭。现在,“兰台”又闯入互联网上驰骋傲游。在搜索网上键入“兰台”两字,查询结果竞有7450项。以“兰台”为名的网站就有不少,如“兰台导航”、“兰…  相似文献   

14.
说起来也挺孤陋寡闻的,我刚刚接触档案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兰台”是什么,只是在有关的档案报刊上看到过这两个字眼,感觉这应该和档案有关吧。后来搜索网络,才弄明白“兰台”是我国汉代修建的专门收藏朝廷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人员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这样看起来,自己也可算是个“兰台人”了。而今,自己和兰台相依相伴也快有十年了。  相似文献   

15.
兰台无华写春秋,岁月如歌谱新曲.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档案科长科蔡幸人同志自1979年从部队转业以来,在档案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一干就是二十三年,用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兰台赞歌,实现了自己的人身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性格直爽、喜欢叽叽喳喳的我,十九岁涉足兰台至今三十年有余。从一个花季少女到年近半百的“半老徐娘”,年复一年虽然平凡,但感到充实。遇到困难和挫折,要说从未动摇那是假话,但理智与信念终占上峰,因为我热爱档案工作,今生今世我无怨无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八年前,我离开机关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建昌支行,成为金融队伍中的一员新兵.但做梦也没想到我会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一干就是八年.我热爱这平凡的工作.斗转星移,寒来署往,起早贪晚,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谱写了兰台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正>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奋进。在党百岁生日之际,我有幸通过遴选成为一名兰台新兵。初见时,兰台对于我而言是水中月、镜中花;久处后,我发现兰台是一方静土、是一座万千声像的宝库、更是一部部历史的真实记录。我被这静谧的兰台所吸引、所震撼,开启了自己与兰台的亲密接触之旅。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兰台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见到了见证成都解放的特殊红旗、《四川通讯》第一期(1927年)、四川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人声》报等一系列红色珍贵档案。通过这些红色档案,  相似文献   

19.
田明 《黑龙江档案》2014,(4):176-176
正最近很流行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虽然这是一首讴歌父母的歌,却也唱出了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的感慨。一晃儿,我已经快40岁了,而我自大学毕业后来到省档案局也已经有15年了。15年前我选择了档案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到了今天,我依然很高兴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回顾走过的路程,我感到自己很幸福。第一,我很幸福因为兰台事业吸引着我古人云: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是文化的源头,不断凝聚着人类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宛  相似文献   

20.
在即将退休、告别工作岗位之际,我对兰台充满眷恋。我将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馆(局)领导班子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西安市档案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尽抒我的兰台之情,以圆我的兰台之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