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有序和无序是辩证统一的 所谓“序”,主要是指秩序、次序。《史记&;#183;周本纪》:“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后汉书&;#183;楦帝纪》:“庶事失其序。”《易&;#183;艮》:“言有序。”引申为按次第区分、排列。《周礼&;#183;春官&;#183;肆司》:“以岁时序其祭祀。”郑玄注:“序,第次其先后大小。”嚼由此可见,有序和无序是一对关于“秩序”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注释为:“见《诗经&;#183;大雅&;#183;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家”理解为“家庭”。  相似文献   

3.
《说文&;#183;牛部》:“犁,耕也。从牛黎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牛耕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程树德《说文稽古篇&;#183;牛耕之始》:“按《齐民要术》引《说文》:‘耕,种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字从牛会意。’元&;#183;李治《敬斋古今黈》云:‘前汉赵过,始用牛耕。’郑樵《通志》亦谓牛耕起于赵过。  相似文献   

4.
班簋补释     
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铽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  相似文献   

5.
“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的称呼。但北方方言区多呼母为“娘”,有人认为:“妈”、“妈妈”来源于南方方言:(1)《喻世明言&;#183;穷马周遭际锤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2)明&;#183;方以智《通雅》:“江南又称母亲为‘阿妈’。”  相似文献   

6.
还是在大学时候,一卷《诗&;#183;语言&;#183;思》让我长时期地将灵魂浸没在从《诗经》到龚自珍的古典诗词瀚海里。荷尔多林的那句“……人诗意地居住……”,让我由衷敬服刘小枫先生的观点:“自然人的生成,必然应是从伦理的人到审美的人,而不是从审美的人到伦理的人。”  相似文献   

7.
说“瓜”     
从《令狐君壶》上面的铭文和《说文解字&;#183;瓜部》所著录的字形来看,“瓜”字像一葫芦状果实悬挂于茎蔓之上。以瓜为声符的瓠、弧、狐等字,读音和壶字相同。古书像《诗经&;#183;七月》里,就是以壶用作瓠字,“葫芦”是一个连绵词,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壶”字的缓读。所以,按照植物学的分类,瓜属于葫芦科  相似文献   

8.
词语“千金”现在一般用于尊称别人的女儿,相当于“令爱”。但在古代“千金”也可用于指男子。如《梁书&;#183;谢厣邑传》:谢肚聪慧善文,其父赞之日:“真吾家千金。”词语“千金”中“金”在这里指黄铜,当时黄铜很少,所以千斤黄铜也是很贵重的,故有“一诺千金”、“千金之裘”的说法。词语“千金”由珍贵之物引申出指人时,并不仅限于指女子。其实我国古代虽然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九州撷韵     
《老年教育》2007,(4):48-49
太常引&;#183;赞青藏铁路;忆江南&;#183;春;清平乐&;#183;赠老友王迪;眼儿媚&;#183;重阳;《中吕》尧民歌&;#183;咏放蜂人;元旦感怀。  相似文献   

10.
鼓、金、旗是古代战争的指挥用具,前人把这三件东西称为“三官”。《周礼》上说:“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这说明古代已将鼓、金、旗和军事活动联系起来了。“鼓”在古代军事活动中有三种作用,一是报时,二是警众,三是鼓舞士气。古代部队驻扎时和行军时要击鼓。《文献通考》上说:“军城及野营行军之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这就把击鼓的第一个作用说得一清二楚。部队在行军中遇到敌人,先头部队就要击鼓,以示后续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这是击鼓的第二个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写道:“一鼓作气”。是说第一次击鼓进攻时士气振奋,群情高昂。本文又说:  相似文献   

11.
阅读过美国作家华盛顿&;#183;欧文著名短篇小说《瑞普&;#183;凡&;#183;温克尔》的评论家一般很少去分析故事女主人公温克尔太太的形象,而把焦点投注在男主人公瑞普&;#183;凡&;#183;温克尔的身上。应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在人们脑中已经基本定型的故事女主人公“泼妇”的形象,还主人公一个真实的“天使”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往往称持不同见解的学派为异端。《论语&;#183;为政》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便指不合儒家学说者为异端。《抱朴子&;#183;论仙》云:“古人学不求仙,言不语怪,杜彼异端,守此自然。”把求仙语怪,亦算作异端。后世便泛指不合正统者为异端。异端对于正统思想、学说是反抗,是叛逆,也是种革新。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文》2001,(10):49-51
1.西施亡吴之谜 金性尧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剐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183;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183;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豁,太宰豁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接受美女的是太宰豁。  相似文献   

14.
《九歌》“司命”探原国光红《九歌》之二《司命》所条究竟为何神,王逸无注。郑玄据《星传》注《周礼·大宗伯》云:“司命,文昌宫星”,五臣遂援以注《九歌》“司命”云:“司命,星名,主知生死,辅天行化,诛恶护善也。”《周礼》贾公彦疏亦以《星传》为据,云:’’...  相似文献   

15.
“杞人忧天”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语出《列子&;#183;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比喻缺乏根据的和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因而被耻笑了几千年。我在哲学教学中就这个问题开展了一个“杞人之忧是不是庸人自扰”的思  相似文献   

16.
教育视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吕达 张廷凯在《课程&;#183;教材&;#183;教法》(2000.2)撰文认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2.从“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基  相似文献   

17.
释“菜”     
先民最初采集野生蔬菜以补充食物之不足,这可由“菜”的造字结构中得到启发。“菜”字从草采声。“采”即采拮之意。《说文&;#183;艸部》:“菜,草之可食者。”又《说文&;#183;食部》:“谷不孰为饥。蔬不孰为馑。”郭璞《尔雅注》:“凡草菜可食者名日蔬。”可见蔬菜原是可以补充食物之不足的野生“草菜”。通过采食野菜,先民逐渐发现它们能增加食欲、调剂味道,并积累了栽培蔬菜的经验。古代种植蔬菜的历史可能和种植五谷的历史一样悠久,  相似文献   

18.
册一卷一页二太宗《帝京篇》其八:“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注:“千钟:钟为古代量器,千钟形容粟多。《孔丛子&;#183;儒服》‘尧舜千钟’,又春秋时鲁大夫季孙斯曾赐给孔子千钟粟,见《孔子家语&;#183;致思》。后常用千钟形容丰厚的赏赐。”按:此诗写酒宴,前文“玉酒泛云垒,兰肴陈绮席”可证。此处之“钟”应作“酒器”解。《孔丛子》引文正作“千钟酒”解,与千钟粟无关。  相似文献   

19.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183;物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183;知音》)这就是说作家创作是因物触情,“情动辞发”,辞发而吟志。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苏珊&;#183;朗格曾说:“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的,是由情感转化而成的可见可听的形式。”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表现了人世间诸多美好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感情引入作品中去呢?本文就散文课堂教学的楔入方法——情感移入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理科》一分册&;#183;第五章&;#183;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