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嵇康是魏晋时期真正的儒侠,其“尚奇任侠”之精神主要表现在锻铁淬剑、琴棋书画、山林药酒、广陵绝唱等生命实践。嵇康的“尚奇任侠”既与他的个性气质有关,又与他所秉承的越文化之熏陶、所染受的思想文化和所处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密不可分。嵇康正直守信、任性自由、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侠之操守和使气任性、傲世不羁、轻死易发、刚肠疾恶的侠之性格真正体现了侠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重要社会思想,也是后人了解嵇康的重要切入点。众多研究中,以综合嵇康一生的思想特点分析"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意涵,使其被过度诠释,真实含义被曲解。通过意涵重构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为不拘泥于经典儒学的束缚,实现心中不自负、自大和自夸,随性而不刻意为物累心的精神境界。它反映嵇康的人格追求,或成为圣人的人格要求。  相似文献   

3.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也有蕴籍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儒家礼教统治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生活也被儒家赋予了政治意义和道德意义。为了反抗司马家族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其封建统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提出了音乐的自然性,即音乐本无哀乐情感、亦无亡国或兴国之分,是人类对之赋予了情感色彩。嵇康提出还原音乐的本性,对后世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和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魏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嵇康创作一系列琴曲,并有音乐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琴赞》;阮籍有《乐论》。嵇康的音乐思想既有和儒家以移风易俗为目的的音乐观相通的一面,也有反传统的一面。阮籍则继承了传统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魏晋时期最有个性的作家,他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以及其创作的文学作品,给后人无限的启示。本文通过考察嵇康的主要诗文作品,对其文艺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他对文艺本体的认识以及他的文艺思维论。  相似文献   

8.
诗歌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嵇康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充满魅力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旷达高亮,峻切清远”,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不断感慨赞颂的。他的诗歌意象是其诗歌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如果把嵇康诗歌中那些情态生动、仪态多变的意象进行整合或连缀,便足以向人们重现嵇康当年的玄远气度和名士风采。  相似文献   

9.
嵇康思想中的公私概念不同于传统,他对公、私的道德价值从不同的语义上进行了重新阐述。嵇康认为"释私"近可以藻身而为君子,远可以行大道而治天下,同时,他主张结合公、私来评价是非。公私观成为嵇康伦理思想中的一条通衢,通贯他的理论脉络。"释私致公"的途径则是通过自身修养,涵养人的"神、体、心、情",使内外合一,以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10.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历来学者都认为其因得罪钟会而被司马昭杀害。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嵇康自身的一种不合时宜的死亡因素,即他的亢龙精神。由于是非太明,而陷入“坚白之昧”的迷惑中。遵从庄周之道,便拥有“独有至贵”的品质。而他刚烈的性格,最终导致其临别悔恨、雅志难施。这些,都是嵇康亢龙精神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足球散论王文灼,张建华足球运动,风靡寰宇,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体育范畴。现代足球,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实力之标志。它的兴衰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因此,称它为世界第一运动,则当之无愧。我国政府和亿万人民对中国足球的快上寄予厚...  相似文献   

12.
魏晋风度的产生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和士人对死亡的畏惧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死亡,使魏晋士人格外地珍视个体的生命,自觉积极地思索生命的价值以及保全和完善生命的途径。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袖,无论是在容貌的俊秀、思想的自然,还是在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上都可称得上是魏晋风度人格美的典型代表。在黑暗的社会里,嵇康试图从世俗中摆脱出来,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的打扰,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自我,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追求,成了千古传颂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发表的《古散关遗址辨正》说古散关遗址在川陕公路距宝鸡市35公里的秦岭梁上,而不在距宝鸡市19公里的山沟里。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尽管对散关的准确方位文献记载略有出入,但说它位于大散岭上却是共同的。大散岭就是宝鸡市西南二里关村以西的东西向山岭,巍峨雄峙,是秦蜀交通的天然障碍,具有设关的地理基础。大散岭距离宝鸡市19公里,今宝成铁路的11号隧洞从岭下通过。这里清姜河中穿一线,两岸悬崖峭壁,南北之间的道路只有攀越清姜河左岸的大散岭才能通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散点透视>是一部以明清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它涉猎广泛,力求新意,宏微兼具,材料翔实,以高远的视界纵横比较,古为今用极富现实意义.在明清小说研究的拓展与深入方面,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值得重视和有份量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艺术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艺术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感情、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艺术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理论是自觉的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艺术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艺术散文所抵达的成熟之境。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如下新鲜蔬菜洗净、消毒、切碎、压榨,其汁水有保健去病之功效:白菜:其汁具解热除烧、通肠利胃之功效。常服之,可预防坏血病,减少肠癌的发病率,胃溃疡者服之效果显著。芹菜,其汁有降压利尿、凉血止血之作用。患高血压、头痛、头晕、小便热湿不利、风湿、带下等病者,服之有疗效。西红柿:常服其汁,有生津止渴、消食健胃及利尿之功。胡萝卜:有健脾胃、助生  相似文献   

18.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间的不平等起源于氏族社会因眼界狭窄而产生的“部落中心主义”,它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外部动力,以后又是民族国家得以长期存在的理由。“部落中心主义”形成后,经济的、政治的因素才渐次渗透其中,中国古代的贡纳制度、国野制度、畿服制度、盟会制度、华夷不婚制度都是以它为文化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在老庄道家思想视野中,“以物观之”以道、物相互割裂为前提,是一种隔绝天地万物玄同关系、滞留于世界表相的思维方式;“以道观之”则以道、物融贯合一为基点,是一种提升到大道高度看待宇宙世界和天地万物的道性思维方式。“以道观之”思维方式从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本体与表相、人性与物性四个向度超越了“以物观之”思维方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美学、艺术、文学等学科领域思维方式的坚实思想基础,更将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