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而宋诗中尤以“东坡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苏轼的诗趣,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宋代诗圃中的一簇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趣的群体“每一滴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无尽的光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诗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渗透在苏诗中的趣由于诗人的感情世界的五彩缤  相似文献   

2.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理趣” ,顾名思义 ,即说理而有情趣。所谓“趣” ,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 ,它要求诗歌能以形象的说理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理趣”的范围如何界定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 ,则理寓其中……赋物以明理 ,非取譬于近 ,乃举例以概也。”周振甫先生在《钱钟书 (谈艺录 )读本》“前言”中进一步解析说 :“钱先生认为理趣之旨 ,极为精微……诗贵有理趣 ,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 ,不是诗。理趣不是借物作比喻来说理 ,而是举景物作例来概括所说的理。”周先生在解析中用“理趣是”和“理趣不是……而是……  相似文献   

5.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苏轼词中有一个鲜为人道的审美特征——理趣。我们知道,苏轼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宋代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加之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艰,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他的诗歌中就常常充满着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人们往往称之为理趣诗。而苏轼又能“以诗为词”,故而也将此特征带入词中,创作出诸多充满理趣的词作。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多次在词中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  相似文献   

7.
唐诗主情,以韵味胜;宋诗主理,以意趣胜。这一点,历来已有定评。这里所谓“意趣”,就是“理趣”。清代的诗评家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国朝诗别裁·凡例》)钱锺书先生进一步指出:“盖谓词章异乎义理,敷陈形而上者,必以形而下者拟示之,取譬拈例,行空而复  相似文献   

8.
理趣诗浅谈     
诗的理趣,是指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既表现了诗人将登上泰山绝顶的情景,又揭示了居高才能临下的道理,说明立脚点高,看问题才全面。古代的一些文艺评论家对诗的理趣也早有理论。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以老、庄、释氏之旨入赋,固非古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过诗的“理趣”,并举杜甫的诗为例,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诗的意思是:江山、花柳好象在等待着人们去游赏,用以说明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可见他所讲的“理趣”,就是指全诗既有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含包着哲理;他反对“理语  相似文献   

10.
诗主言情,但不能离理。南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情,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槁略》卷二)。对于包恢所说的理趣,后人早有注意。明人钟惺认为“趣”郎“生机”(《隐秀轩集·文员集·东坡文先选序》);清人史震林更明确地说:“趣者,生机与灵气也”(《华阳散稿序》)。据此可知,所谓理趣,大体就是诗中所含之理需富于生机与灵气。我认为“理”是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既曰:“状理”,这里就不是通过叙述来表明,而是通过形象来显…  相似文献   

11.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2.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沈德潜认为杜诗中含有理趣。而邵雍的诗句则不然,邵是理学家,说的是直白的话语,没有诗味,不能算诗,只是理语而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指出邵子的理语,其实是“理障”。由此看来,所谓理趣,既要包含某种哲理,让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林语堂评苏轼)。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至黄州,做团练副使。其间,他数游赤壁,之后写下了这篇《赤壁赋》。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赤壁之景,抒乐观之情,以水、月为喻,言人生之理,景、情、理融合一体,可谓文采灿烂,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论在宋代之前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缘情”,而反对诗中说理。但在宋诗的创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优美的富有理趣的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的理趣诗,关在情景交融,理在境中;美在“触景生理”,景理浑成;美在造境说理,而又含蓄自然;美在议论说理,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深长;可以说宋代蔚成风气的理趣诗,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尹红梅 《语文天地》2013,(12):10-12
苏轼是至情至性的人,他有很多诗词叙写人伦之情。比如,用词写兄弟情,既有离别又有怀念,更兼寄托政治抱负与理想,实属苏轼首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一、同甘苦共患难,诗中有真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以“言志”、“缘情”为主,但言“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特质。诗歌言“理”的关键在于,必须寓“理”于审美形式之中,使诗富于“理趣”。即言“理”不能违背诗歌自身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评语     
苏轼词中有一个鲜为人道的审美特征——理趣。我们知道,苏轼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宋代三教(儒、释、道)合一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加之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艰,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他的诗歌中就常常充满着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人们往往称之为理趣诗。而苏轼又能“以诗为词”,故而也将此特征带人词中,创作出诸多充满理趣的词作。  相似文献   

18.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历代文论家对能否“以理入诗”争论不已。否定者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理入诗偏离了诗歌的本质,肯定者则认为《诗经》就已开启了以理入诗的先例。晚清诗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表现出认可以理入诗的态度,指出“寓义于情”、“有理趣而无理障”才是以理入诗的不二法门,体现出诗歌理论发展到晚清所呈现出的兼收并蓄、圆融贯通的总结性质。  相似文献   

20.
陈庄体及其在明代诗坛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的“陈庄体”诗,崇尚理性,追求理趣,是宋诗之余裔,其祖邵雍《击壤》,评诗作诗,以是否合道适理为主要标准,其造语平淡,境界自然,是宋诗以比兴之体,发义理之秘,借景物以吟咏性情,于意象探天人之理诗风的延续。陈庄体脱胎于宋诗但又力图破宋诗之藩蓠,虽重理趣但极少发议论,虽重性理但又反性情作为诗有无风韵的前提。其“自得”理论,把宋诗对自然规律的谐适之理转为对个性自我的张扬,表现出古代诗歌由重理趣向重个人情趣的重大转变,其对“格调”的重视,打破宋人主理不主调的格套,影响了其后的前后七子。其力主情精、崇尚自然之诗思,对明后期重个性的诗歌思潮又有一定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