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相似文献   

2.
看《当代》     
继发表了《那儿》、《霓虹》、《豆选事件》等被认为是“新左翼小说”的中篇之后,本期《当代》推出了曹征路的长篇《问苍茫》。显然,《问苍茫》是曹征路对社会现实进行“全景扫描”的“野心”之作,试图大规模描写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人物群像的方式展示各阶层人物在卷入资本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老水牛爷爷》这篇课文时,注意了教好“水”、“牛”二字。上课揭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老水牛爷爷’这名字怪不怪?”生答:“怪!”“大家想知道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吗?”“想。”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  相似文献   

4.
婚姻随笔(3)     
<正> 婚姻的标志是有“室”。原来“家”、“室”的含义是不同的:“家”是人群的居处单位。“家”字字形,六书故作“?”,由“宀”(音绵)、“?”(音吟)二字组成。《说文解字》:“宀,交复深屋也”;“?,众立也”,是为证。“?”后误作“豕”,今字遂作“家”。“室”的含义是“家”的分隔,《诗·小雅》:“鹿鸣棠棣,宜尔家室”,《礼记·中庸》:“宜尔室家”,均表现着合居的一群由于成婚而分出,为室。这就来说,男子一经有“室”,便独立了。以后打破男三十而娶、  相似文献   

5.
备课十问     
备课十问●吴维锡刘玉英我们备课组在备课时,总要“十问”自己。一问教学目的是什么。这是备课的首要问题。教学目的不明确,无的放矢,教学效果是不可能好的。这就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钻研教材,确定具体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二问重点难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初见的场面中,曹雪芹很。表现了一番贾宝玉的才学:那就是宝玉为黛玉取字。宝玉问了黛玉的名,黛玉告诉了他,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随口诌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牢.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7.
示范的魅力     
“好漂亮的字啊,真是棒极了!” “真美啊,简直像印的一样!”…… 同学们望着满黑板的“三笔字”啧啧称赞,羡慕不已。黑板上,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三笔字”:现代诗《瀑布》(钢笔字)、唐诗《游子吟》(粉笔字)、唐诗《静夜思》(毛笔字)。说实在的,近一个时期学生的作业书写极不规范,一个旨在激发学生书法兴趣的主题队会早在我的酝酿之中了。 “同学们,黑板上的字有什么值得你们称赞的呢?”我佯装不解地问。 “端庄大方!”“搭配合理!”书写流畅!”“有棱有角!”……同学们各抒己见。 “那么,你们想不想也写一手这样的好字…  相似文献   

8.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  相似文献   

9.
<正>青海锡铁山子弟学校卢吉明问:《愚公移山》中“荷担者三夫”的“三”一般都注为“三个”,是不是理解为“多”更好?这个“三”字解为“三个”是不够好,但依我看,也不是“多”的意思,而是指“少”,这句是说愚公手下只有不多的几个强劳力。  相似文献   

10.
《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其中的“狐疑”怎么讲?《辞海》解释说:“谓遇事犹豫不决”。并且引唐人颜师古的话说:“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度冰河,且听且度,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修订缩印本八二○页)《辞源》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篇》。其“曾”字凡三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课本在第一个“曾”字下注曰:“曾,并。”音注为céng。其余二“曾”字未加注,大概是意思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4.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入太庙,每事问。”他在《论语》中的很多言论就是针对他的弟子发问而说的。郑板桥也曾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尔。”由此可见,“问”是古人学习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问,对青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阅读导语———这是浙江省吴江市蓝泽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薛法根2002年11月在杭州市上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这节课在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凸显“以读代讲”的阅读教学特色方面将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大家整齐、响亮地念课题。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师:如果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哪个字应该念重音呢?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字念重音。师:如果有人这样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哪个地方应该念重一点?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念重音。师:如果有人怀疑,我应该感到自豪对不对呀?…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北征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许多论著认为,北征是为了直接攻取北京,从而赢得全国性的胜利。①至于失败原因,通常说,北征主要败在“孤军深入”;也有的同志说关键是北伐军将领指挥不当,犯了“有进无退”的错误,“忠勇有余,智谋不足”③等等。提法略有不同,但多数人都以北征直取北京为前提,都在北伐军身上找失败原因。根据近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新发现的有关太平军北伐的史料》(以下简称《新史料》),③并参考其它有关史料,本文对上述流行说法,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否妥当,愿得到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9.
《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载:“《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析非汉儒所及。”   其中提到的《论语》直接继承了《诗经》的语言,更是句句凝练、言简意赅。   就以“子张问‘达’”为例。   开篇以一问句直入主题:“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而孔子也用了简单的几个词“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闻。”将儒家所推崇的“礼”说出来了。孔子并没有裸露地道一个“礼”字,只是将这个抽象的东西,用通俗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十分符合一个师长对其学生的语言特点。试想,若孔子张口就…  相似文献   

20.
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在基本路线与奋斗目标的提法上,增加了“和谐”二字。这两个字,每字干金。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