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藏棋迷越来越关注围棋这项运动之际,中日围棋擂台赛也走过了25年。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一个体育比赛能象25年前的“中日围棋擂台赛”那么波澜壮阔、动人心弦,一枚小小的棋子竟然牵动着那么多的人。  相似文献   

2.
天人与凡人     
《围棋天地》2014,(24):17-17
吴清源是一个“注定以围棋为天职,在世间走过自己一生的人”,是一个“天人”,江崎诚致如是说。  相似文献   

3.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30年代“新布局革命”偃旗息鼓以来,从等级制度的枷锁下解脱的围棋在走过几十年祥云瑞雨的道路后新旧融合的行棋模式已渐成体系,伴随着巨大的金钱融人所带动的围棋飞速发展已使棋士们渐渐淡忘了探索的意义。但从围棋本身的特性来看,数百年来人们对胜负魔力积重难返的眷留使自由的围棋思想在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倍尝艰辛。在百年前的棋盘上,以中腹为核心来展开战斗还是人皆可诛的异端之梦,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  相似文献   

5.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0):82-84
在上一期中,涉及了“愚形”的问题并向各位提出了建议:“只要是愚形,您就别下”。虽然,判断一个形状究竟是不是愚形,应该以“围棋的本质是效率”作标准而不是简单地就扎钉、弯三、方四、刀五等外型而论。但是,在初学围棋的现阶段,还是“以貌取人”较好,坚持不下“愚形”,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感受、分析,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6.
吕卫东 《围棋天地》2005,(15):67-67
不经意间,《围棋天地》过二十岁生曰了,算算我也该有二十年的棋龄了。二十岁前,尚在“大二”的我,一个来自边远小城,只知世间有“车、马、炮”而不晓得黑白子的学生,于一个炎炎夏日的夜晚,在学校的阅览室初遇“天地”,结识众多擂台英雄,从此,与“天地”一往情深,相依为伴。自己的人生轨迹,至少是业余人生吧,从此多了几分清雅之感、灵智之花,  相似文献   

7.
2006年的围棋甲级联赛,被冠名为“中国和”,这是古老的围棋与现代企业的一次成功的联姻,而连结它们的纽带,是一个大大的“和”字。和成天下,“和”是围棋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朴治文 《围棋天地》2005,(20):50-51
在我们讨论韩国围棋世界化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只提“韩国主导”这样的主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是简单地讨论某一个国家的围棋规则和系统的时候了,而应该是综合考虑韩、中、日三大围棋强国的情况,一起促进围棋的世界化。在这个关键时候,韩国围棋界特别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谈谈围棋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艺术,围棋 本身具有两重特性,其一是它的娱 乐性。 从娱乐角度来看,围棋起着陶冶性灵、启迪智慧、修身养性、适意延年等作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尤其在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人士多半视弈棋为一种益智的消遣。 围棋的另一特性无疑是它的竞技性。随着棋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现代,国际、国内各种围棋大赛蓬勃兴起,竞技性就显得高于一切了。在我国,围棋被列为体育项目;在日本,优秀棋手被赞为“胜负师”,都说明围棋竞技的重要。 凡遇上围棋大赛,人们首先关注的总是谁胜谁负。一个国家围棋事业的兴旺与衰微,也主…  相似文献   

10.
白盾 《围棋天地》2001,(2):51-51
围棋古称“木野狐”,迷惑人不亚酒色。它的唯一坏处,恐怕也是太迷人。酒色可以戒,围棋却无法戒。一个人一旦学会下围棋,就等于找到一个难分难舍的“情人”。它将伴随你快乐地度过终生,而你却无从抗拒。  相似文献   

11.
征子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5):83-85
“征子”,是围棋中特别的吃子手段,也是初学围棋时必须认识的手段。虽然,如果仅仅是“认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容易的,但本讲义却希望各位朋友在很快就认识“征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再“认识”一点别的东西——围棋的本质是效率,学围棋时提高一些学习的效率,肯定不会错。  相似文献   

12.
围棋素有“手谈”、“烂柯”、“木野狐”等别称。《玄玄棋经》中说围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于围棋是什么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围棋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围棋是军事、是哲学、是竞技,但说到底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一种关于兵法的游戏。棋盘就是战斗场,棋子是士兵,棋手是元帅。棋手下棋,犹如在指挥一场大型的战斗,颇有些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味道。几千年来,围棋能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未被淹灭而一直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并非单纯的胜负之争,也不是仅仅用互相争夺地域这一简单的概念就能表达出来的智力竞技…  相似文献   

13.
围棋与电视     
中炳植 《围棋天地》2011,(20):97-100
电视台的围棋节目 韩国最早的围棋节目出现在1964年,KBS(韩国电视台)有一个“电视棋院”的节目。“电视棋院”不是正式的棋战,而是以邀请赛的形式举行,持续举办了两年。在围棋爱好者的强烈要求下,虽然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节目播放,但到了1966年,由于节目编导更换,所以这个节目也就随之停办。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看父亲下围棋就偷学棋艺,还给父亲支招儿;他经历围棋生涯50年,却仍然坚持战斗在围棋第一线,不怕输棋;他获得过无数荣誉、鲜花和掌声;他创造无数纪录,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从“围棋皇帝”变成了“三无皇帝”;他是围棋天才,却首推吴清源为第一天才;他培养出世界围棋第一人,却不得不交出第一人的位置…… 他就是曹薰铉九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围棋天地》2006,(13):63-63
三年前,中南大学教授何云波以洋洋40万言的围棋文学论文,通过比较文学博士答辩,而被人称为首位“围棋博士”的时候,一些喜爱文学的棋迷就怀着几分好奇、几分钦慕的心情,试想着这长篇大作该写些什么。不是个中人,难解个中事。欲知究竟,大约只有捧读之后才能分晓。现在好了,《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已经面世,关心她的朋友大可一饱眼福。本期刊登的陆建德先生为其所作的序《在拯救与逍遥之间》也是一篇华采文章,在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将围棋文化纳入比较文学范畴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6.
偏锋秘术     
古力 《围棋天地》2005,(22):39-49
正统围棋盛行的时代,追求棋谱的洁净与完美,就像唯恐在精美花瓶上留下瑕疵、在田园牧歌的画卷抹上阴云一样,一些类似游击战、翻盘术的手段被视为“邪术”。实际上,它们与盘外招、千手骗局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也不等同于单纯的胜负手和运气的拣勺。它包含着局面洞察,头绪利用、心理暗战等一系列劣势下高明的“谋局”,是棋手综合战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随着围棋的愈加实战化,这些手段就像化腐朽为神奇的阿拉丁神灯一样,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实战中,屡屡成为决定围棋胜败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7.
堆砌积木     
王元 《围棋天地》2005,(5):81-83
在上一期的本讲义中,挂出了《纲举目张》的标语,又涉及了一些棋中原理。对于初学围棋的朋友,我想作出的建议正是:在明确围棋就是围地的游戏之后,一边紧紧抓住围棋的本质即效率,一边了解、消化围棋的原理,这样,也许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吧。而对于硬啃以“一大堆”为单位的“定式”、“死活”、“布局”、“官子”等书本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不认为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18.
思维之趣     
王元 《围棋天地》2006,(1):82-84
各位棋友,新年好!去年的“天地讲义”连载,从“围棋,就是围地的游戏”拾级而上,其主线,是“围棋的本质,是效率”。今年,“天地讲义”将继续前进。不过,我仍想重申,只要接触到围棋,就请一定要记起“效率”二字。  相似文献   

19.
当韩国少年睦镇硕在“农心辛”三国 围棋团体赛中连挑日中两国的希望之星 山下敬吾和邱峻后,他的形象在中国棋迷 的眼中越来越明晰了,这位号称“昌镐二 世”的年轻人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世界 围棋的舞台,他正在用自己的实力拥抱属于自己的天空。 睦镇硕出生于1980年元月20日的汉城,幸运的男孩降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对于喜获麟儿备感欣慰,给儿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镇硕”,其意无非是镇烁古今,硕果累累。 睦镇硕3岁时就开始学习数学和文字,虽然平时也顽皮好动,但是一坐到书桌前,马上安静下来,对于父母所教的知…  相似文献   

20.
黄燕京 《围棋天地》2013,(15):20-20
《天地》2013年第13期编者“银发爱好者”一文,颇具前瞻性,作为一个年届七句的“资深”棋迷,读了很温馨,作为一个省的围棋协会主席很感认同。文中提出“老年人围棋推广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围棋关怀老人,也是围棋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非常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