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国译学理论带来新的活力,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对国内著名景点名称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以"三维"为原则,提出选择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考试周刊》2012,(91):18-19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各种文本翻译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广告翻译,从而寻找出广告的最佳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笔者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译文目的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对汉语公示语及其翻译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是译者为符合目的语环境对公示语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适应;选择,则是译者为适应公示语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进行的选择。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视翻译目的与目的语读者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译文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郭沫若所译《西风歌》,揭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为哲学依据,从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该文试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围绕鲁迅翻译思想所体现的生态和谐的目的与宗旨、译者对自身需求的适应与选择、译者责任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1,26(4):93-95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辜鸿铭会通中西文化并推崇儒家文化,适应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其选择的格义策略也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应成为典籍外译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马鸿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12-113,11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翻译界的一个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本文拟以翻译选择适应论为指南,通过对比几种常用文化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来分析和时比文化词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9.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译者翻译旅游资料要做到“内外有别”,恰当采取变译策略,达到文化传真,对中国旅游资料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雪芹 《考试周刊》2015,(12):19-21
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理论,探讨了实用文本翻译应采取的策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三维"的"适应"与"选择"放到首要位置,以构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取向,最终达到实用文本选择适应度最高的实用性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是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翻译教学模式.它是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搭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通过“适应/选择”的相关机理,以学生在整个翻译教学生态环境中适应与选择为主要特征,教师指导、同学协作与环境互动、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获得翻译技能,从而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曼殊翻译《悲惨世界》为个案研究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目的性。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曼殊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苏曼殊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苏曼殊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翟全伟  张宇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4):92-93,96
鲁迅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经历了重大转变,通过对比鲁迅早期和后期的翻译思想,从译入语的选择,源语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三个方面揭示了鲁迅翻译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拟以The Kite Runner的两中文译本为例,从语言维的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各自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严复翻译理论为视角,对武术文本翻译进行研究,旨在为武术文本翻译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与武术文本翻译之前提、目的、选择为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信是武术文本翻译之前提;达是武术文本翻译之目的;雅是武术文本翻译之选择。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以李继宏先生的畅销译作《追风筝的人》为例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胡庚申教授撰写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增多了。由于语言的限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变得较为困难,而在翻译的作用下,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各国文化有所不同,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翻译策略,确保翻译的客观和准确,从而真实反映当地的文化。本文主要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以谚语翻译为例,分析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诠释,为中国译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本文以此理论为视角,对《功夫熊猫》的字幕汉译进行解读,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诠释译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最终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