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昌教育》2004,(12):26-26
“我的孩子排第几名啊?”“老师,你把名次告诉我吧,不然我怎么知道孩子学习情况呢?”上海市各中学的期中考试刚过,前来询问孩子考试排名的家长又多了起来。记者了解到,按照市教委规定,学校不对外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但面对家长们执着的询问热情,老师们在苦不堪言的同时也开始施展“太极拳”巧妙应对。  相似文献   

2.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分离焦虑在所难免,而家长也是常常放心不下,顾虑重重,总想利用接送孩子的间隙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在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介绍给老师,希望老师能多了解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老师们一般都会建议家长把孩子送进班后能尽早离开。这样一来,老师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倾听每位家长细心和琐碎的嘱托,有时对家长的做法还会产生厌烦情绪。家长与老师之间不能实现充分的沟通,于是,  相似文献   

3.
把孩子24小时托付给老师,这种“全天候家教”,已成为当前浙江省温州市民的新时尚。 教育孩子难,家长们都这么说,教育孩子没时间,成了家长们头痛的事。而中小学生又特听老师的话,很服老师管,于是这种“全天侯家教”应运而生。一位司机说,他的孩子年初托付给班主任后,学习进步了,饭也多吃了,身体结实了,让我们家长放心。  相似文献   

4.
清晨,“老师早”的清脆童音和“小朋友早”的亲切回应拉开了幼儿园快乐一天的序幕。幼儿园大门外就是通往菜场的马路,操场边就是居民住宅,幼儿园里孩子的欢声笑语不时吸引来众多探究好奇的目光。经常有家长来幼儿园询问孩子入园事宜。现在的独生子女宝宝们确实是家长们的心肝,更多家长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让孩子能早些生活在集体当中,对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大有好处。甚至有家长指名要把孩子放在某老师班,  相似文献   

5.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6.
让孩子成为“第一名”、“优等生”,几乎是所有中国家庭的期待,但相关调查却显示、过去20多年间的“高考状元”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大都业绩平平;而那些众所公认的精英人士,小时候往往只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中等生”甚至“差生”,面对这样的落差,结合自己的育儿理念,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7.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8.
明莉 《西宁教研》2002,(4):19-19
小学生“早恋”早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这也已经是不争的现实。但是,只要提到这个问题,还是让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谈“恋”色变,老师们会说:“现在的孩子啊,真是不得了,早熟得很哪……”言语当中充满着无奈、痛心、担忧。家长们会马上警觉起来。总而言之,这种现象的存在令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发怵,令家长们揪心,然而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而且也许会更趋于小龄化!  相似文献   

9.
上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人们常常管他们叫“半大孩子”,不要小看这些“半大孩子”,如今的他们,可真是了得。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也常感困惑。可你们知道他们的伤心事吗 ?   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可能这种观点早已跟不上时代了。“半大孩子”们的那些“伤心事”可真有一大堆呢。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内心的“疾苦”。   一、不被尊重   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半大孩子”自己觉着已是个“大人”了,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很在意。他们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成大人看。…  相似文献   

10.
很多家长都向我反映,送孩子进幼儿园是名副其实的“艰难之旅”。“小鸟”不想飞出窝,磨磨蹭蹭,哭哭啼啼,死活不动,家长哄吓并施,连拽带拉好容易把孩子弄进幼儿园大门,交到老师手里,孩子还拉着家长的手不放。于是老师家长联合行动,又费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请进教室。孩子在窗内哭声不止,家长在窗外簌簌掉泪,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戚戚,每天都上演一遍。送孩子入园为什么如此艰难?家长大都把责任推给孩子:“这孩子脾气太坏”,“太娇气”,“天生爱哭”,“比别人认生”。也有怪幼儿园的:“我们孩子看见那个老师就…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会进许多所学校,但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以及他们的言行、家庭环境等都将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家长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是家长们共同的心理。自古以来,为人父母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了众多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一批批、一代代人才在父母培育下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父母教子成才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2.
亲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引发的心理问题。目前家庭教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多数家长仍然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身体、学业至多是品行方面。而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和心理感受。加之家长们普遍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习惯性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胸卡的功能     
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都能听到家长们嘱咐孩子,或亲切,或严厉。一走进教室,又会听到老师们对学生布置着一个又一个任务。这么多的要求,没有一个是孩子自己提出、自己愿意做的,老师和家长们的话往往左耳进去,右耳出来,已成了“老茧”。为了让学生能够自我教育,形成自我控制能力,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佩戴胸卡。胸卡如名片一样大小,塑封,别在胸前。正面用学生喜欢的美术字标示“我能行”三个字,反面写上三种要求,即老师、爸妈和自己的。“老师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可以是学校的纪律、卫生要求,也可以是班级存在的共…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2010,(9):6-7
孩子入幼儿园后.家长们往往如释重负:好了,难题总算交给了老师!好像自己成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其实.家长不应该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老师.而自己做“甩手大老板”。  相似文献   

15.
看了《中国德育)2004年第1期王保国老师的《风筝断想》,深有感触。王老师把现阶段某些家长、教师的一些教养方式比作放风筝——家长或教师是风筝的操纵者,孩子则是他们手中的风筝。诚然,王老师提出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健康更自由的成长,家长或老师应该多为他们细致服务的观点值得提倡,但笔者认为王老师把孩子比作风筝,把老师家长比作操纵者,把教育比作放风筝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教育科学论坛》2002,(2):16-18
1月初,苏州当地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苏州市某私立学校一个学生的家长——一位有钱的公司老总,寒假前在酒楼宴请孩子所在年级的所有老师。席间,这位家长大倒苦水,说自己一直都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最近他开家长会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成绩已是一落千丈。这位家长表示,他很想和孩子做一些交流,但工作上的事情已让他觉得分身乏术,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有心无力。他希望他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很好的大学,能有一番作为。所以,他想请老师们以后能多抽出点时间来关心关心自己的孩子,让他的孩子成绩能提高一些。酒席快散时,该家长又给老师们上了一道特别的“菜”,他给在场的二十几位老师,每人送一台高档的掌上电视。这位家长最后说,他虽然有钱,但没有时间,再次希望老师们能多抽出点时间给他的孩子一些关心。家长该不该送这份礼?老师该不该收这份礼?消息刊载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奚芳 《教育导刊》2006,(4):56-57
自从建立起了班级博客,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又多了个新渠道。为了使班级博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通过调查,我对班里能够上网的家长进行了统计,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孩子的情况在“精彩瞬间”、“家园互动”、“班级新闻”、“孩子叙事”等栏目上传递,这样的交流方式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在“孩子叙事”栏目里,我把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点滴写成一段段小故事,家长特别喜欢。一天,一位署名“Y ongxin”的家长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是鼎鼎的爸爸。看到老师写的鼎鼎的小故事,真不错!感觉孩子一天天懂事了,真辛苦了老师!在这里说声谢谢!老师,你能多说说鼎鼎在幼…  相似文献   

18.
钱萍 《班主任》2013,(3):27-28
一、家访探微,初步分析成因 刚接手四(1)班,就有同事告知我要多留意学生小饶,他性格内向倔强,与同学关系紧张,喜欢“自残”;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较为特殊,有时偏袒孩子,有时暴打孩子,对老师要求很高,还曾因任课教师布置作业量大而闹到教导处……为此,我决定先探访这个孩子、这个家庭。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贵州教育》2009,(21):21-22
“我真诚地希望能和您成为朋友!“我把您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爱!”相信,当每位家长听到老师这样的一番话语时,都能感受到那份真诚与关爱。当我成为一位母亲后,更能体会家长们的心情和对孩子的那份爱。因此,在开展家长工作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幼儿升入大班后 ,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自己的孩子能写多少字 ?能做几道计算题 ?家长们填写“家园联系册”时 ,多半家长都要求老师多留一点作业 ,让孩子回家完成。而家长们所要求的这些作业 ,都是一些“死作业” ,如让孩子多抄几遍生词 ,多做几道算术题。这些“死作业”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讲 ,弊大于利。那么 ,幼儿园该留什么样的作业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幼儿园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雏形 ,所以幼儿园不宜给幼儿布置一些“死作业”。时常有家长这样问我 :“我几乎每天都看见你们带着孩子游戏 ,为什么不给他们做做作业 ,写写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