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剑红 《教学随笔》2013,(22):75+10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图片引领、语言描述等手段,采取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用朗读再现画中景,展现画中情,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认识事物,理解词语,学好汉字。  相似文献   

2.
<正>李老师:说到“让生活更美好”的事物,你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阿呆:我喜欢打篮球,打篮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让我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它让我的生活更美好。文君:我想到了赞美。每当我把一件事做得很好时,爸爸总会夸奖我,这时,我心里美滋滋的,感觉特别棒!李老师:阿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了运动的魅力;文君感受到了赞美的力量。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让你们觉得生活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感受外界事物的能力。感受能力强,学生观察的收获就丰富而深刻。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把学生带到校外观赏雪后街景。道前街沿河的景色十分迷人,于是,在下一节语文课上要求学生写下所见、所感。大多数都能认真观察街旁的具体事物,如松树、迎春、栏杆、石桌等等,可对于这些事物的感受却大不一样。把感受具体美好的和缺乏感受力经比较发现:在观察中,学生的感受力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掌握词语的质与量对感受的影响 请看下面两个学生所写的所见、所感: 之一  相似文献   

4.
真题再现以"__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你可以从"趣""美""情义""做人"中选填,也可以填其他词语;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不少于600字。试题解读安徽省2012年的中考作文为半命题作文"__在其中"。命题者从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细细品尝生活之味,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并力求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在其中"亦可实可虚。实者,指身在其中;虚者,可指独特的心灵感受。这道题的写作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可写自己亲身经  相似文献   

5.
崔茂荣 《云南教育》2004,(19):56-56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3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学准备:师生收集反映水乡秋天风景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知道,成功的艺术品是美的,它可以唤起欣赏者的美感活动。艺术品不仅可以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可以反映生活中丑恶的事物。以生活中丑恶的事物为素材,同样可以创造出美的艺术品,并以此唤起欣赏者的美感活动。但是,人们也常常有这种感受:如果把美感和反感分别归为肯定性情感活动和否定性情感活动两大类,那么可以发现,在欣赏反映生活中丑恶事物的艺术品时,人们不仅有美感这种肯定性情感活动,而且还有一种明显的否定性情感活力。比如读鲁迅的短篇小说《肥皂》,会产生美感活动,得到艺术美的享受,但同时,欣赏者内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否定性情感活  相似文献   

7.
习作要求从最近读的书或文章中,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写一篇读后感。习作指导·轻松解文题“读后感”就是读后的真实感受。可以写读后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示,可以写对文中内容或人物的理解与分析,也可以写读书时想到或感悟到的东西。同学们读文章后经常用“好”、“有意思”、“很感人”一类的词语对文章进行评价,但如果写成读后感,这样写感受显然不行。要把感受具体化,并联系生活实际想出来,把文中的感受与生活的感受紧密地结合起来。·大胆寻思路写读后感,无论采取什么表达方式,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首先把你读的作品进行简单地叙述,…  相似文献   

8.
万物皆有灵性。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心动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含的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就是一篇状物的文章。怎样才能写好状物作文呢?  相似文献   

9.
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可以感受生活中的美。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提供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丰富幼儿的表现手法。让幼儿学会生活,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愉快地进行创作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内容分析《鲜花和星星》是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下)中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情趣以及他们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和想象。二、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三、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1.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的一大亮点,它以特定的时空事物为中心,选定相关词语,包含要学的生字,按意义连接,组成词串,再分行排列,末尾押韵,近似一篇小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一串串词语都具有鲜活的生命,能使学生在识字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如苏教版一上语文《识字5》: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鱼虾 海带 港湾 渔船 晚霞 这一课就是围绕"大海"这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的.经过精心组织,12个词之间产生了联系,形成了极为生动的语言环境.我们要在认读字词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想象去体会、感悟,让学生由词语想到具体事物,由词串想到画面,丰富学生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陈文 《宁夏教育》2003,(10):28-29
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可以给我们美的感受等。如何把音乐这一美好的事物引入课堂,实施语文教学中的“请你欣赏”,改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把名歌名曲引入课堂教学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语文课中可以创设“音乐课  相似文献   

13.
设计意图。本课以“词串识字”形式围绕金秋水乡这一中心组织,描绘了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以画面引领、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由词语联想到事物,由词串联想到画面,再现画中景,展现画中情,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认识事物,理解词语,学好汉字。  相似文献   

14.
【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学习民间艺术等文化知识。 2.学习本单元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3.细心揣摩文中含义深亥4的词语和精彩的段落,培养语感。 4.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5.
<正>生长是自然万物的主题。大地让万物生长,四季更迭皆是景。同学们,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朝气,赴一场温暖的成长之约!在木艺课堂上,你怎么用一块小小的木头来展现你心目中的“生长”?总有一款设计能够走进你的心灵,让你感受自在,萌生美好,把生活过成诗的模样。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无法选择的。如果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以豁然开朗的心境去对待工作和身边的人,我们就会收获快乐,体验到生活中的平凡与精彩。如果把我们的精力集中在快乐工作上,我们将会找到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的活力、热情和创造力。生命的快乐在于心的感受,在于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你期待快乐,你就会获得快乐;你寻找快乐,你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快乐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复习生字、新词。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3.品味文中重点词语,积累语言。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品味词语,积累语言,有所感悟。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创编小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教学过程一、故事入题(课件出示《神笔马良》故事动画,简略回顾“神笔马良”的故事)神笔有如此大的神力!不知道今天神笔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什么?二…  相似文献   

18.
一路花开     
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赋予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其中的乐趣,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但是美好的东西都有其缺陷,随着生活的富裕,社会上的一些事物都在悄无声息地对人们的眼睛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9.
【题目】半命题作文:天下最美_____声温馨提示:请在"读书"、"问候"、"吆喝"、"对话"、"流水"、"脚步"、"车轮"等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也可以填写其它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解题】半命题作文《天下最美声》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人性人情中最美好的事物和最美好的情感。试题有着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补题的空间也很大。"天下"预示着很宽广的范围。"最美"是限制语,  相似文献   

20.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把比较的方法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可以使词语教学充满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在增删比较中感受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在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