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师益友     
三年前,我偶然见到《新闻爱好者》,一翻阅便爱不释手。其中“稿件评改”、“经验体会”和“通讯员园地”我最爱读。我连订三年,用从它身上所学到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写作实践,成效极大。三年中,我已在省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是老山前线一位初学新闻报道的普通战士。一年前我还是一个新闻写作的“门外汉”,自从1987年订闭《新闻知识》刊物以来,我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一年来,我利用战斗间隙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解放军报》、《战友报》、《文山报》等报刊,电台采用了26篇。用稿率达到80%以上,被上级先后两次评为“优秀战士报道员”,在团最近召开的战评总  相似文献   

3.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4.
本刊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要求介绍消息写作的基本要领,现特发表伊尹、刘海两位同志的文章供参考。这两篇文章都是就一篇具体稿件如何修改来探讨消息写作的,估计对初学写作者会有所帮助。稿件的修改加工,既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也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因此,两篇文章还可供初学编辑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我做通讯员工作三年来的实践和与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接触过程中,感到初学写稿要注意“两忌”:忌“急”、忌“长”。即要克服写作中的急躁情绪和写作时希望拉长篇幅的不良心理。急躁是初学写稿之忌。我有一位熟悉的同志,初学写作时积极性很高,连续多次向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投稿,天天盼望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结果稿件却没有被采用。最初尝试的失败,使他产生了急躁  相似文献   

6.
在苏、鲁交界的微山湖畔,有一位青年被人们誉为“农民记者”。他就是铜山县利国乡通讯员贺天飞。他,刚到而立之年,搞专职新闻报道不到三年,已有300余篇稿件被中央、省、市、县报纸、电台录用,其中有3篇广播稿被评为江苏省、全国好新闻一、二等奖,有5篇被中国广播出版社编入《社会新闻集锦》一书。还有10多篇写作体会文章在《新闻通讯》、《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刊物发表。然而,却很少有人知晓,在这成功的道路上,他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8.
集报与写稿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初学新闻写作时,投给报社的稿件都是石沉大海。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我对各类报纸的宗旨、发行范围进行了解,我从1980年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报纸。一方面学习报上的文章,一方面重点了解各类报纸的近期报道中心,各版面,各栏目的特点,使自己投稿心中有数。一次,我搜集到一张《中国交通安全报》,仔细分析了该报的特点,然后将自己采写的一篇有关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以前,我在两年内写稿97篇,发出去后,一篇也没被采用,但我没有灰心。从1985年起,我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四年里,我不论去哪里,书包里总要装上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我爱人和儿子也爱读《新闻与写作》。我们相互推荐上面的文章,学习研究其内容与写法。从中吸取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也是贵刊的老订户。《新闻通讯》使我受益非浅,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写稿的引路人。每逢《新闻通讯》一到手,我就一气读完,每期必读二至四遍,认真领会。同时,我还把刊物上好的文章读给家人听。我是个业余通讯员,通过学习《新闻通讯》上的文章,对我学习写稿帮助很大。1986年被县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到1987年10月10号止,我已有三篇稿件被中央级报纸刊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两年来,我写稿302篇,被县以上新闻单位采用259篇。一些好友和业余通讯员问我,你写稿有啥诀窍?我的回答是,关键在“勤奋”。两年来,我刻苦自学,坚持每天的报纸新闻必读,广播新闻必听,电视新闻必看。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做到广阅博览。自1986年以来,每年我都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与写作》、《新闻通讯》等20多种新闻写作刊物,而且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保证每天学习不少于2小时。同时还读《文章词句学概要》、《读点鲁迅》、《文学写作手册》等书籍。1988年8月,我  相似文献   

14.
读者之声     
南省新野县棉织厂葛磊同志来信向编辑部报告,在1989年由《中国纺织报》举办的“80年代劳模风采”有奖征文中,由他执笔撰写的报告文学《旋转在广阔的人生舞台》名列榜首,获得这次征文的一等奖。他写道,“饮水思源,总想起我的好老师《新闻与写作》。”他觉得,《新闻与写作》内容丰富,栏目众多,文章通俗易懂,使人越读越爱读,好似“醍醐灌顶”,回味无穷。他采写的稿件由原来每年10多篇,到1989年增至50多篇,并被《中国经营报》等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广西贵港市湛江镇二中刘涛:我是一仕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新闻报道。去年,我到当地邮电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的栏目,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尤其爱读“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三个栏目。由于有《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月月指导,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我在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播出稿件32篇,在《贵港市报》发表文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从去年至今写稿110篇,被采用97篇;去年分别被《中国石油报》、《胜利报》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评为模范通讯员。同行们说我很幸运,是块料;厂宣传科请我去介绍写作经验。其实,我搞报道只有一年半,当初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感到基层活动范围太小,没什么可写的,或稿件写好后,匆匆地投寄,结果是一去无音。后来,我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注意做到脑勤、手勤、嘴勤。稿件开始见报了。我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农场的一名工人。从1988年开始,我迷上新闻写作。当时,我边学习,边写稿,不久,我的第一篇稿子在《绿原报》上发表了,更激励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渴求得到新闻写作知识的指导。今年,我开始订阅《新疆新闻界》,它对我的帮助很大,从中提高了新闻理论修养,稿件刊用率也逐渐上升。截止11月,我已有25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先后采用。  相似文献   

18.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为新闻传媒写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ZOO多篇稿件(含转载)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有的稿件被发了头条,有的获了奖,有的被选编入书出版,用稿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绝大部分稿件被国家和省级报刊采用。前不久,接到《人民日报响通知,我采写的《心系路桥四十年》这篇人物通讯,已被编入《中国跨世纪优秀人才智慧宝库》一书,很快就要出版发行。回顾多年来的写作实践,我以为在写作上,能取得这点滴成绩…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搞宣传工作不到两年的厂宣传干事。一九八四年十月至一九八五年十月,我利用业余时间采写的稿件被省、市新闻单位采用了一百五十多篇,先后被省电台、省机械报、市广播站聘请为特约记者和《中国机械报》特约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业余新闻写作,我深深体会到,《新闻知识》是我的引路人。一九八四年十月,西北新闻刊授学院成立,给自学青年送来了佳音,我有幸成为首届学员,深为自豪。踏入了这间没有围墙的校门之后,激发了我学习新闻写作的热情。我除了按刊院寄来的教材课本自学以外,对《新闻知识》更是爱不释手,它不仅是我的辅导老师,也是供我获取新闻知识的源泉。每期《新闻知识》到来,我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对于较好的文章,还要细心阅读二、三遍,同时做好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