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示中国现代意识的思想资源并非只能来自于西方或主要地依赖于西方,中国现代意识的产生有赖于切实汲取民族自身的化资源,以中国自身的现实和实践为依托。章太炎先生即身体力行地作出一个极端性的思想实验——通过“复古”的途径来达到和展露其个人的现代思想意识和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尤学工  封霄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60-173+192
借历史故事阐发思想主张是古代士人的话语传统,宋明时期“成汤祈雨”的多元书写是为典范之一。在天人相与的知识框架下,“成汤祈雨”成为士人构建理学体系与“借天道言治道”的重要元素。宋至明初,在“事应说”遭遇挑战、理学兴盛的背景下,水旱天定与和气召祥观念融汇于士人对故事的叙述中。明中期理学走向内在化、心性化,对人本身的关注更切,士人对成汤以身为牺之举及故事真实性的争议陡增。中晚明政治生态复杂,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成汤祈雨”在宋明间为理学士人提供了阐发己见的对话空间,其间既有对“事应”和“人祷”的反动,也有灾异限君和倡导“敬”与“诚”的一贯传统。与时代思潮相呼应也为故事本身提供了文化生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遭受人生历练后,杨慎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纳佛家空幻思想和老庄超然自适、任性逍遥等精神要素,使他能养生保全并张扬学术个性,抨击现实社会.杨慎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颇为复杂、矛盾的,他思想中既有先驱色彩的人文、唯物的新元素,又终究不能摆脱寄希望于皇帝的历史窠臼;他在皇权的高压下委曲求全,却也敢采取无畏的反抗行为.  相似文献   

4.
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提供了一个物理性与生物性的世界图式,而他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则提供了一个全息的世界图式,这个世界统摄了生物与社会两个层面。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所设定的世界图式,并将“命”的观念输入这个世界图式之中,使得老庄的世界图式更加具有合理性,更加落实于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这一思想萌芽于西周时期,升华于春秋战国,成熟于北宋理学奠基人张载的元气一体论。张载继承了老庄孔孟的天人学说,屏弃了天命论的唯心色彩  相似文献   

6.
老庄的人性论是什么?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人性自然论。由于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省去中间环节导出“人法自然”,所以该说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笔者认为人性自然论的说法尚未抓住老庄人性论的实质。老庄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地道的性善论。《老子》、《庄子》对人性的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本文就立足这两部书,为我的新观点作简要的论证。一、何谓人“性”?《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程度上说,宗教哲学作为学科的建立,是在一种不利的时代形势下进行的,当时18世纪的形而上学对“哲学神学”展开了激烈批判。是否有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上帝的可能性,成了当时问题的焦点。宗教问题同许多社会现实思想问题密切关联在一起。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正是在这种论争的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论明代蜀学家任瀚的学术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明代任瀚的学术、教育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任瀚学术由博采百家到学宗程朱,最后“反求六经”,作为一种学术实践则由任瀚开其端。晚年尤精研易学,深有所得,为明代易学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任瀚工诗,诸体兼备,言必有物,体现其政治、史学等思想;其教育思想因人造就,注重实用。由此可见,任瀚是明代中期“蜀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缺陷厦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认为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以法饰儒”,对外穷兵黩武,使封建国家由盛至衰,它体现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在凸显君主专制与儒家“德治”思想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儒家士人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评与反思,为其后盐铁会议的召开、“春秋谷梁学”的复出以厦儒家学说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趙園 《中国文化》2012,(2):158-171
本篇所考察的,是见之於士大夫记述的明清之际的婚姻状况。开於这一时期庶民的婚姻状况,小说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样。而士人的婚姻状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记述为主要依据。由今天的眼光看,两性关系,士夫未必较庶民“开放”;  相似文献   

11.
老庄之道与孔孟之道既相抗衡又相通。一方面,二在本体论、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上都存在根本分歧:老庄之道是天道、利己之道、出世之道、动之道、不可感知之道.孔孟之道是人道、利他之道、入世之道、不变之道、可感知之道;另一方面,二在政治观上又共同反对不“道”、“霸道”,主张“重民”、“王道”,在人生观上又共同追求超越自我,求得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出路。本文从中西、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出发。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思想——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和合生态思想进行对照。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哲学基础相异:“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二)儒家生态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但又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希冀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人们能继承和发展两种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现实适用性部分,同时也为当前的生态伦理学科的建设,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值”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历来研析者甚多。史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段记述,既展示...  相似文献   

14.
远古民本遗迹就已体现出民本思想的因素。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萌生于商周,发展、形成于春秋战国。夏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在对政权更革、王朝兴亡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理性认识,也是退神重人观念发展过程中萌发的理性意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以“天命顺民命”为主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的表达成为一个思想概念,形成了“立君为民”、君民相互依存观念和教民、富民思想,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已基本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学习思想是思想家对现实人为“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它包括对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条件、学习的对象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探讨。儒家学习思想的产生可以孔子的学习思想为标志。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拙 《华夏文化》2005,(2):63-64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和热烈讨论,终于形成了新的课程方案。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四门必修课。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我经过大致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成熟意见,主要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7.
庄子时代,神仙思想已经孕育成型。庄子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时,继承了老子首创的道家学说,也吸收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思想,并将二者结合了起来。“仙”与“道”的结缘,使道家学说和神仙思想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庄子才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共同尊崇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伊始,学术规范问题被提到中心议程上来。这固然与80年代以降“学风失范”的现实有关,也与人研究的重心转移密切关联。有人说,80年代是“思想史”的年代,90年代是“学术史”的年代。此话道出了一种新取向:人研究已由原来的侧重“思想”转向侧重于“学术”。向“学术”一极倾斜的结果。带来了对一系列历史现实问题的质疑、反思和重新估量。其中,学术规范化的倡导是学术转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錢遜 《中国文化》2013,(1):64-70
一“和”与”同”谈到“和”的思想,首先要讲“和”与“同”;和是与同相对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胡发贵 《寻根》2006,(5):32-36
著名学者赵俪生先生在《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潮》(《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一种“很新鲜、很奇特”的政治观念,这就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论。不过赵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秦以后,因君主专制的关系,它就成为“绝学”了。其实,秦汉以降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并未能窒息公天下思想的滋生与蔓延,相反,历史上不断有仁人志士鼓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明清之际甚至还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天下为公的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