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2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一封从美国的来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孙夫人: 我非常恭敬地写这封信给你。因为我对你有一个很重要的请求。  相似文献   

2.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敢于创新,新闻报道也不例外。近年来,因我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刊电台上,一些人问我:你一个小战士报道员,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我的回答只有两上字:创新。一、创新必须从培养“新闻眼”开始。要创新,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眼”,而这种“新闻眼”是从来访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1995年9月底,我部战士小王收到家中哥嫂的一封来信,信中告诉他,哥嫂为了上班,花钱雇了一个14岁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的女孩看孩子。小王看完信后,立即给哥嫂回了一封信,并寄去120元津贴,说服哥嫂辞去保姆,用这钱让她交学费上学。不…  相似文献   

3.
4月7日,我收到了来自新华社办公厅的电话。打电话的陈秘书告诉我:“你写给穆青同志的信穆老收到了,他看了信很高兴、很感动。他本来要亲自给你写信、打电话,但最近他身体欠佳正在住院治疗,特委托我给你打电话转达他对你的亲切问候。你信中提到以后有机会来北京登门拜访穆老,请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上签名留念,他高兴地答应了,他欢迎你来北京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4.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5.
近日接到一封信,信封下面赫然印着“××日报社”字样,本报与此报相隔遥远,又从未有过业务往来,怎么就有鸿雁飞来?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封连锁信。 信上说,你如将此信复印20份,在96小时内寄出,则好运一定降临你身,否则就有灾祸,里面还罗列了不少正反两方面的事例。 这类连锁信,笔者收到过多次,只是由新闻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写的信大都是经过秘书室登记后发出的。为了保存毛泽东的手稿,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指定办信的同志将毛泽东写的信全文抄录一份以后,再发出支。有一次办信的同志将毛动东亲自封口的一封信也拆开来抄录了。止巧毛泽东把这封信拿回去修改,拆信的事被他发现了,他很  相似文献   

7.
从一封信想到的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卢小飞9月24日下午,我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老党员平杰三同志写的。信中说:“送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您在党的十五大开幕及闭幕式上对我的关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祝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这是一封短信,但拿在手里...  相似文献   

8.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莫言作品评价的一封信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一片庆祝和赞美声中,我收到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的电子邮件.信写得比较委婉,其实有一句潜台词没说出来,那就是相比而言,她更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不能够接受莫言的作品(2011年春季给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也有学生对我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封信所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年青一代人的看法.所以我把这封信全文附在下面:  相似文献   

10.
读我书     
说的是一位笃信佛教的新文学爱好者,本来是跟我父亲通信的;父亲过世后,这笔遗产就归我继承,一年能收到他三四封信。父亲复信之快,恐怕没人比得上,七八封各色各样的信,只消两个来钟头;我是另一个极端,连写张收条也得打草稿。这一年的三四封信尤其难办,几乎封封一个样,说他  相似文献   

11.
刘杲同志     
标题如此,非不敬也,而是刘的要求。但不是对写这篇文章的要求,而是对他称呼的要求。我有信呈上,抬头是刘署长,他回信给予纠正,说请称刘杲同志。于是自那以后,写信我只得改用毛笔书写,以示恭敬。不想有一次在北京,在一个总编辑培训班上,他给我们讲课后和学员们在一起用份饭。他坐到我的旁边,说你的信收到了,一般的信我都是随手扔了,但  相似文献   

12.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13.
小陈同志: 你多次的来信来稿都收到了,因为外出采访一直没有给你回信。记得你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相信我不是失败者。”这话说的对,有志气,我也有同感。 34年前,我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农村青年。天阴下雨,不能下地,就学写稿,想当山西日报通讯员。但不知怎么个学法,就给编辑写信询问。信封上的“编辑同志收”写得歪歪扭扭,把辑字错写为“缉”。我家住在离县城40多里的一个深山沟,信是托人捎进城里的。半个多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15.
有位记者给编辑部寄来一篇新闻稿,并附了一封信。新闻写得老一套,满篇数字,缺乏思想性,很难引起读者兴趣。但是,为了说明这条新闻的重要性,记者在信中交待了背景,指出了意义,提出了问题,还发了一些议论。这封信写得新鲜、具体,生动。本来新闻就应该这样写,记者也是有这种本领的,但一提笔写稿,他就被老框框、旧模式束缚住了,以为只有这样写才符合新闻的体例。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不解脱这种束缚,新闻写作就不可能突破。去年年底编辑部收到这位记者的信、稿后,立即进行了加工,主要是把信中的一些内容编进了新闻(约占新闻的一半篇幅),并改写了导语。此稿在报纸的显著位置及时发表,获得了  相似文献   

16.
说长道短     
莫忘新闻界的好传统笔者念小学四五年级时,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寄去一封信,要求他们广播《黄河大合唱》组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满足了我的要求,并且回了一封信,还寄来几张贺年卡之类的画片。热情洋溢的回信和漂亮的字体,令人难忘。1966年3月我给人民日报社寄去一篇评论稿件,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给我的复信,信中对我写的评论指出了几点优点和几点不足,并热情约我今后多为人民日报写稿,信末尾还盖上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的大印。这使当时还在读初中三年级的我,别提多高兴了。也正是这两件事促使我坚定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20多年。可如今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稿件看不得。一些报刊将你的稿发表了,一不给样报,二不给稿酬,三还问不得。有时你的文章发表时变成别人的名字,成果被盗,也只好干瞪眼。有些报办的专栏发出几百期,你用几年的心血研究他的栏目,帮助分析优缺点,或提  相似文献   

17.
蒲润洲 《档案天地》2013,(11):35-36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萌生过写一部平北抗战小说的念头,为了丰富素材、充实故事,特地到赤城县档案史志局借查阅档案。查阅中间,竞无意中翻到了蔡平同志致徐纯性同志的一封信,让我倍感兴奋。此前,关于这封信,我曾听原张家口地区党史办公室主任孟常谦谈起过,但信存于何处却无人知晓。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如获至宝,立即将内容抄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19.
俞可: 7月4日给你的信,想来已收到.上个星期五(7月14日)就想给你写信,因为,我从《光明日报》上看到了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想将此内容告诉你,并将报纸附你,但还嫌不具体.正在这时候,看到同一天的《文汇报》,也刊出了这题目,而且刊登两个学生的作文.太精彩了.精彩不仅仅是学生的作文,而是此命题对你现存的思维方式针对性实在太强了.可又得知,阿舅已经从成都来上海,约定周六在外婆家见面,于是,等到与阿舅见面以后再给你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社会责任秦玉瑾人民日报2月24H《读者之友》版,刊登了该版编辑张善菊写给一名曾有轻生念头的同学的信,信中说:“记得那天上午,收到你的来信,(得知你有轻生的念头)可把我们急坏了。我们部领导立即让编辑赵佩珍同志给你们县教育局打电话……直到第二天下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