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发表了张鸿魁《〈金瓶梅〉》“扛”字音义及字形讹变》一文,认为《金瓶梅》五十八回例中的“證”是从“扛”讹变而来,并且还论证了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并就此探讨了近代汉语训释的方法问题。本文不准备对张文的观点作全面的评价,只想就文中作者所认为的“證”是“扛”的讹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4.
也谈“绿”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一年第二期上有一篇文昌荣写的《说绿云》,文中解释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的“绿”应训为黑色的。作者在文章中举到了童第德先生《韩愈文选》中的注释认为“古人说眉毛常用黛”,有时也用绿黛或黛绿,都应训为黑色。作者觉得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讲授粤教版《语文》必修4的《过秦论》一文时,有学生对“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一句中的“二周”这个注释提出疑问。认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不可能是吞并历史上的“西周,东周”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6.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结尾部分有这么一段议论:“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润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对于这段话里的“别人”,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一直认为是指“压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10.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六期上许匡一同志的文章《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颇受启发,不过觉得其中“不齿”一词的解释似可商榷。许文认为:课文注释“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是对的,只是没有把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发表过《“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必要、也不可能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其论证是否科学,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以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在这一理论问题上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第2期《语文知识》王毅的文章《昔日“北海”今何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中师教材《苏武》“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一句中的“北海”注释为“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为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写木兰从军归来、恢复女妆的情景时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贴)花黄。”那么,什么是“花黄”呢?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等,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案贴于额上.或在额间贴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盛行,爱美的女性从佛像上受到启发,渐成风气。关于“花黄”的由来,还有个传说——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北京版高中《语文》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对《勾践灭吴》一文中关于“夫妇”的注释一样模糊,可待商榷。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勾践退守会稽之后,传说只剩三千越甲。想休养生息,鼓励生育,恢复国力。因此教材第三段说:“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相似文献   

15.
“长烟一空”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对这句话的注释,历来颇有分歧。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沈啸寰对此说持有导议,他认为是“万缕炊烟,长长地布满了天空。”(见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对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一些意见》)。于在春在《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则认为应是“那一派烟雾完全消散了。”以上三种说法,熟是熟非?  相似文献   

16.
说“红女”     
现行中师第六册语文课本对《促织》一文中的“红女白婆”注为:“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笔者认为对“红女”的注释欠妥贴。“红女白婆”属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这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并列组成的,短语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功能相同,整体和组成成分的功能相同。“红女白婆”中的“红”若指。红妆”,那么“白”也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的“对”字,很多语文参考资料都注释为对策、对答,我认为这只讲了一个方面。 《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中的《渚葛亮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又名《草庐对》。 对,是一种文沐,早在我国汉代时期曾有所规定。君王就某些问题,要求臣下给以回答,将这些回答书以成文为“对”。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文对周总理诗中的“蹈海”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借用了《史记》所载战国时期齐国人鲁仲连义不帝秦,宁可‘蹈东海而死’的故事,表示为祖国不惜赴汤蹈火的英勇献身精神。”我认为诗中的“蹈海”应指1905年12月,清末爱国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一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的选本采取回避态度,不注不译。语文教材对这句也不加注,大概编者认为这个“有”字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