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华立 《视听界》2009,(3):115-115
湖南卫视拿到了“快乐女声”的批文。许多关心湖南卫视的朋友先知先觉地惊讶:限制那么多,你们还要办它干嘛?我说你们又没有见到批文长什么样,怎么知道限制之类?朋友们爆笑,好像我是隔壁的阿二,装什么玄弄什么鬼。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记者,有段时间,我很为自己没有“新闻理想”感到惭愧。是的,大家都在谈“新闻理想”,似乎没有理想,你就要被这个行当抛弃。我对此感到困惑,怎么没听到其他行当的从业者在谈理想?怎么没看到我们的外国同行把理想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3.
当兵第二年,连队安排我到炊事班烧火,心里那个别扭就歪提了:一个经常写点小稿子的“文化人”,一个专业训练尖子,怎么就下炊事班了呢?疙瘩始终解不开,一个偶然的发现使我受到了启发,改变了我的认识。 一次,我在烧火间发黑的墙壁上发现几行隐约能看清的字,我踩着长条凳仔细辨认,这几行字是:“脸黑不要紧,只要讲认真;黑了我一个,幸福全连人。”我反复吟诵,不由一怔。这不正是“火头军”的真实写照和内心表白吗?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和做到呢?任何工作都要由人去干,烧火、做饭、喂猪、种菜也自然不能例外。从那以后,我彻底放弃…  相似文献   

4.
增强洞察力 采写好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笔者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感受:每当听到获奖作品讲评时,或者同行发表出好新闻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啊?我也看到过我怎么就没去采啊?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这就是新闻的洞察力不强有关。所谓新闻洞察力,  相似文献   

5.
常常听到一些新报人叹息道:“我怎么总是遇不到什么可写的新闻呢?而好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为什么老新闻人能捕捉到,偏偏又从我们身旁溜走呢”。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7.
李菁 《新闻天地》2010,(11):68-70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生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8.
叱干晓峰 《大观周刊》2011,(5):51-51,46
学好普通话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辛努力,可结果“差强己意”。这是怎么同事呢?我认为这是没有把握住学习的要领。其实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9.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10.
下午,我去一家银行取钱急用,等我心急火燎地赶到银行门口时,却看到奇怪的一幕,自动取款机前排起了长龙。我慌忙跑到银行营业厅,奇怪营业室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心里想,那些人真傻,怎么不到柜台上取钱呢?我掏出储蓄卡递给营业员,说取点钱,营业员说:“先生您取多少钱?”我说:“取3000元。”  相似文献   

11.
生命册     
《全国新书目》2013,(12):108-109
我知道我们终有一天要回归土地。可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自己的脸。是的,我照过镜子,可我看的是相貌,不是脸。一个人的脸应该包括他的全部生命特征。那时候我还看不清自己。不知自己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皮肤的颜色为什么是黄的,它是怎么染成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颜色来自于土地,我们与平原一个色调。  相似文献   

12.
4月1日,美国间谍飞机在我家门口撞毁我拦截的战机,不经允许又进入我国境、降落我机场。做了错事蠢事,如果赶快说声道歉、赔个不是,再来谈事情的处理,也属人情之常,国际惯例,可美国不但毫无歉意,而且来蛮打横,说什么降落在中国的飞机是美国“领土”,中国人不能进入;机上人员和飞机不得“扣压”,必须立马交还云云。 只要是接受过起码、正常的教育,3岁小儿都会在做了错事之后说声“对不起”,堂堂美国怎么就不如3岁小儿了呢?事过5天之后,英国《卫报》专就“对不起”三字写的这篇新闻分析,如同一篇出色的心理分析,对帮助…  相似文献   

13.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3):50-50
他她篇 检讨 莉莉拿着一叠账单向丈夫抱怨说:“都怪你月初大吃大喝,现在没钱了。这房租、水电费、煤气费……怎么付?” “都怪我不好.我的毛病是:有钱就要花。”丈夫作了一番检讨,见莉莉消了气.又补充了一句.“而你的毛病是:没有钱也要花。”  相似文献   

14.
住在布达佩斯,我常被当做印第安人或秘鲁人,一是因为我留了一头长发且皮肤棕暗,二是因为在当地有一支打游击的秘鲁乐队,他们总身穿印第安土著的服饰,在街头又吹又唱并像跳大绳似的蹦跳。有一次我去国王大街的药店买药,一位中年女药剂师上下左右地打量我一番,然后问我:“您是唱歌的吧?”我怔了一下,不知这话从何说起,虽然我出国前在音乐学院读过书,但也没唱过歌,即使唱过她也不可能知道啊!我纳闷地反问:“怎么呢?”对方满脸堆笑地告我:“我女儿喜欢听你们演唱,还买过一张CD呢!”我突然明白,她把我当成了街头艺人,但既不愿意被人误认,也不想说“不是”扫她的兴,于是客观地回了一句:“我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在央美宣布你担任副院长的会议上,院长潘公凯说对你“大胆”参与公开选拔表示钦佩,你怎么理解他说的“大胆”? 徐冰:我不太好说他是指什么。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在艺术圈里,一个独立的前卫艺术家身份是很受推崇的,有一种自由的超脱姿态。有人会说,他怎么又回体制内了,是不是被“招安”了,对仕途有兴趣了等等。  相似文献   

17.
普通人想显得上档次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这是我每次回老家都能记起的真理,因为最常听到的是:你怎么一点衣锦还乡的样子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千禧年怎么过,是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想的问题,由于新戏要在圣诞前开拍,陶虹的千禧年恐怕就要以工作来庆祝了,但是陶虹言语中并没有遗憾:“节日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如果我认为这一天对我很重要,那怎么都会很开心,是不是节日倒不要紧。”  相似文献   

19.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相似文献   

20.
雪花飘飘,香气氤氲,春节又快到来了。恐怕很多人都在思考,现在这年到底该怎么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