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陶用舒教授的《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是一部力作 ,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人们认为 ,研究湖南近代人才群体“是一项很有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工作” ,该书“第一次对近百年来湖南人才辈出作了全景式的考察” ;“是关于近代湖南人才研究的第一本综合性著作 ,具有开拓性”;“选题角度新 ,意境辽阔 ,拓宽了湖南近代历史的研究领域和创新了湖湘文化研究的格局”;“是一部有一定深度 ,富有新意并且颇具特色的学术著作” ;“框架新 ,内容翔实 ,思想性和科学性强” ;“是迄今为止对这一课题研究中所提供出来的内容最为翔实的著作”;“有利于使读者…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近代湖南形成了油军、戊戌、辛亥、一师等多个人才群体。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和思想的转变,正是由于受近代湖南各人才群体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晚清外交人才群体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历史意义,其地理分布和区域风气影响是研究这一人才群体的重要方面。近代广东乃晚清外交人才之渊薮,湖南、安徽两省人数不多却充分证明了晚清两大幕府对中国近代外交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湖南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产生了五大人才群体:一是清嘉,道年间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经世派人才群体;二是清咸,同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三是清光绪年间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才群体;四是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以黄兴,宋教仁,蔡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五是“五四”运动之后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近代湖南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原因有四:一是特定的地域环境,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湖湘化的历史传承,氤氲相继,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养料;三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动荡的社会局势,为近代湖南人才的兴起提供了机遇;四是湘籍人才之间的相互帮带,扶植和举茬形成人才链,是造成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出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陶澍和曾国藩是诞生在潇湘大地的两个历史巨人。二者生活的时期虽处于相同的历史变革大趋势.但因前后阶段的历史特点有所不同.所以两人思想脉路一致,但又各具特色。而二人都为湖湘学人公认为群体核心.所以产生在嘉、道和咸、同年间的两个湖南人才群体,其领袖自然非陶澍和曾国藩莫属。二人虽非师承,但无疑后者必然接受前者的影响。但终究因为时代在前进,所以以陶澍为首的湖南人才群同曾国藩所领袖的湖南人才群在促进社会变革上所建立的业绩和产生的影响还是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近代湖南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近代工业十分落后。艰难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湖湘人坚韧不拔的性格。湖湘文化的经世意识,使政治人才层出不穷。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形成一批批具有不同特色的人才群体。狭小的空间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活动场所,人才起于湖南,兴于全国。经济发展契机的丧失、近代教育的落后、封建行会经济的强化,扼制了产业经济和实业人才的产出。  相似文献   

7.
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出生于湖南沅江,自幼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早年在湘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生涯厚植了其学术发展的根基,同时也对其学术的取向起着一定的模铸作用,从而使其学术表现出明显的湖湘情结。这种湖湘情结之一端体现在其文字学研究方面。文字学是先生早年所专攻的学问,身处湖湘间,故其训释文字颇以湖南地方方言、湖湘名物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提高湖南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湖湘文化软实力,完成湖湘文化的现代化,应当多措并举构建马克思主义人才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凝聚力,并且打造出高质量的湖湘文化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人才智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输送更有力量的人才.同时也要正视湖湘文化生产力的作用,重视湖湘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文化产出,创造符合当代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才能实现湖南马克思主义人才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以陶澍为核心的近代湖南人才群体,是湖南社会经济发展泰,阶级斗争激化的心然产物。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给后世以极大的启迪和影响;不仅加强了同国内各地人才的联系.而且开始放日海外,睁眼看世界。  相似文献   

10.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纵观湖南历史,湖南教育与湖湘文化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湖湘文化的传承是湖南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反过来,湖南教育的发展又是湖湘文化传承的优质载体。湖南教育催促着湖湘文化的发展,左右着湖湘文化的阴晴。湖南教育发达时,湖湘文化就兴旺;湖南教育疲软时,湖湘文化就低迷。可以这样说,在湖湘文化的形成与推广中,湖南教育当居首功,而湖湘文化的形成和演进,是沟通和认同湖湘士民心理、思想、观念与生活实践的精神纽带,对作为社会文明载体的湖南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母校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培养了大批革命者和教育人才,成为中国师范教育一奇葩。其成功原因是特定的外因和内因紧密结合的结果。其外因有时代变革的要求,当时地方政府的重视,使学校享有“亚高学府”的有利发展地位;其内因包括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莘莘学子、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完善的办学条件等。  相似文献   

12.
"123"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构建适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的、具有本土化特色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重点和核心内容.湖南电大在全力打造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和建设、整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技术和教学资源保障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内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辅导、督导,实现学与教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并在试点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是现代蓝领的摇篮,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角色定位与办学特色不仅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而且应该各自具有独特的特色。湖南高职教育存在趋同化的问题,其原因与认识不到位、先天不足和投入不足有关,其解决的措施必须从多方着手,打造湖南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4.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它从深层次影响了湖湘教育思想的近代嬗变,孕育了湖南特质的人才教育思想。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才特质之所以能够传承不绝,主要依靠湖南地区的书院教育。湖湘书院的传统精华:教育宗旨、自由自主精神和独立办学模式,可以为湖南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化提供契机。涤荡于湖湘文化和书院传统下的湖南高等教育,必须在目的、内容、方法、思想等方面形成特点,才能走出一条富有湖湘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湘军对晚清湖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湘军将领重建和新建各种教育设施,为晚清湖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湘军集团以各种方式增加地方文武学额,促进了科举教育的兴盛;湘军将领以各种方式在湖南兴办文化事业,推动了湖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湖南人才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构造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是实现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更是教学过程运行和质量保证的关键。本基于这一理念,对市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模型进行了理性概括和实践印证。  相似文献   

17.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因而没有像近现代湖南人才一样引人注目。但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湖南人才也曾有过高潮。三国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南宋时期、明代后期、清代中期,湖南人才相对兴盛,可称为古代湖南人才的五个波峰期。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实践能力,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创新平台,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法律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清代湖南科举总体水平不高,但科举人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进士的分布很有特色,长沙成为全国科举和人才重镇,这与清代湖湘化的鼎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但也产生过一些杰出的人才。被誉为明初“湖湘双杰”的著名文学家刘三吾和五朝重臣夏原吉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他们一个在文坛上留下了很多创作的佳话和不朽的作品,另一个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