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27年北伐战争时,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第一次见面,自此开始了两人长达20余年的分分合合。冯玉祥与蒋介石从义结金兰到最后彻底决裂,其相互关系几经转变。而抗战时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之下,冯玉祥与蒋介石的关系总体是较为缓和的,  相似文献   

2.
开封铁塔建于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座以供奉佛骨舍利而专门建造的佛塔。其前身为木质结构,但在宋仁宗时期被雷火击中而焚毁。后在原址进行重建,以琉璃为建筑材料,以浮雕形式进行整座佛塔的装饰。  相似文献   

3.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4.
开封的美食     
河南有个开封.开封最出名的是什么?港台两地民众的答案很可能是包青天,因为连续剧《包青天》曾在港台流行,主题曲第一句便是:“开封有个包青天。”但如果问河南人.答案很可能是开封有座第一楼,小笼包子天下第一。这个推论是有佐证的.当我在“开封第一楼”吃包子时.人山人海,而参观包公祠时,就我们一行香港作家河南访问团而已。  相似文献   

5.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坐落在开封市内东北隅,北依宋开宝寺塔和铁塔湖,东傍沧桑斑驳的明清古城墙,西望著名古迹龙亭大殿。它是七朝古都———开封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高校中第一处“省宝古迹”。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近代优秀建筑群。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是一组自191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1882-1948)是著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抗战时期,冯玉祥进行了大量的文化和宣传活动,对抗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革前辈,也为纪念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兹对其“问答体”抗战宣传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结束,蒋军10月进入省会开封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即十分重视对舆论的统制。当时,河南党政军最高机关陆海空军总司令开封行营和省政府、省党部,一面积极发展本身的宣传机构,一面严密查禁中共报刊,同时对省内的新闻舆论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12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河南省执行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征集、审查全省一切宣传品,指导全省党报和其它文化机关之组织及工作,并“纠正其错误,扶助其发展”,是省党部宣传部门的任务之一。据此,河南省党部和各级党部,直接负责贯彻执行有关新闻宣传方面的法规、条例,发布或传  相似文献   

8.
唐虞 《声屏世界》2008,(7):68-68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造成了不计其数的输电、通讯线杆折断和铁塔扭曲。事后不少人心中产生了疑问,那些钢筋水泥甚至是钢铁制造的线杆、铁塔咋就像豆腐一样不堪一压呢?后来有人发现,那些折断的线杆钢筋水泥不达标;那些扭曲的铁塔所用材料也不台格。  相似文献   

9.
从1927年北伐军到达郑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河南建立其统治的10年,河南新闻事业在此时期,继续有所发展,其间可分为冯玉祥统治与蒋介石统治两个阶段。 一、冯玉祥主持豫政时期 1927年春,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自陕西出潼关东进,响应北伐。5月与武汉北伐军会师郑州,把张作霖的奉系势力赶出了河南。6月,冯氏到达开封,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时军阀统治时期的汴郑各报刊通讯社均告停刊。省政府将《新中州报》接收,改出《河南民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宣传处在郑州出版了《革命军人朝报》。随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改组成立,也出版了机关报《新中华日报》。与这三家报纸同时,还创办有三个通讯社,即同《河南民报》一起的中州通讯社;《革命军人朝报》附设的中华通讯社;和《新中华日报》同属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的河南通讯社。  相似文献   

10.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河南教育界的进步人士有感于政局依然动荡,民不聊生,新式学堂"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模式不变,纷纷建议省政府设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同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诞生,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1922年5月,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力主创办大学.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封冯玉祥致孟昭进的信。信笺全长30厘米,宽20厘米,毛边纸,四边印有红框,内有红竖线7条共四页8行,全信简洁,连同标点共计350字。信封上书"孟昭进同志亲启"。信的主要内容是冯玉祥托他的老部  相似文献   

12.
在察哈尔抗战期间,冯玉祥筹组抗日同盟军之先,孙殿英是与闻其事的,后来得知冯玉祥没有实力后,决心与冯玉祥划清界限。孙部对于解决察事实关重要,故孙殿英一方面敷衍冯玉祥,对同盟军取善意的同情态度,一方面与中央讨价还价,从中取利,故得青海屯垦督办之职西去包头。  相似文献   

13.
冯玉祥究竟留下多少遗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祥 《浙江档案》2003,3(1):34-36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处处为民请命,时刻准备为国牺牲。每逢国家外患日亟,或自己处境险恶,他就预先写下遗嘱。因而,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遗嘱。对此,史家已有多文论述,如韦《冯玉祥四立遗嘱》(《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3期)、郑永彪《冯玉祥的四次遗嘱》(《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郑永彪《冯玉祥的五个遗嘱》(《炎黄春秋》、《中州古今》1999年第4期)、王冬霞《冯玉祥六留遗嘱》(《北京党史》,2000年第4期)。但冯玉祥在其一生中,究竟留下了多少遗嘱?笔者通过对《冯玉祥日…  相似文献   

14.
抗战后期四川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祥将军1943年冬至1944年秋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是抗战后期的一件大事。在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各种献金运动中,它的成效是最大的,而且运动完全在四川省范围内进行,突出地表现了四川人民表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1942年冬,冯玉祥途经成都,与当地基督教会的朋友举行谈话会,会后专门开会拟订章程,组成“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意思是把总会留在重庆。冯玉祥回到重庆后,于1943年1月17日在重庆发起成立中华基督徒节约献金运动全国总会,冯玉祥为理事长。成立组织后,冯玉祥主要依靠自己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和“爱国将军…  相似文献   

15.
《海南档案》2006,(3):42-42
开封——开拓的疆土。春秋期间.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筑城,定名开封。取开拓疆土之意。此地在战国时期为魏国都城,称大梁。由古代的国都到今天的城市.开封的奇迹在于城址始终不变.地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两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重庆——双重的喜庆。800多年前.重庆叫恭州。宋朝恭王在此先封王.后称帝.是双重喜庆.故改此地为重庆。武威——大汉的军威。武威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陈冠玉 《兰台世界》2012,(13):15-16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爱国将领,一生满怀爱国热忱,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勇挑大旗同仇敌忾,直面困局慷慨陈词,处理军务深谋远虑,在我国抗战史上留下了灿烂业绩和辉煌成就。一、同仇敌忾冯玉祥将军是安徽巢县人,早年就曾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原经济区战略布局中,开封处于核心区的位置,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将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历史性机遏,主动融入.乘势而为.“十二五”期间.努力把开封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城市.为河南振兴、中原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咬文嚼字》杂志1998年8期31页《冯玉祥“戒毒”?》一文在指出《北京晚报》去年7月8日11版《冯玉祥常德戒毒》这一标题将冯将军在常德进行禁毒和办戒毒所的事迹概括为“戒毒”之谬时说:“况且文中还提到冯将军的缉毒销烟之举,那么这个‘戒’字就更有失偏颇了。”这里的“有失偏颇”,所表的意思恰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有失”改为“失之”就对了。  相似文献   

19.
左敬成  窦雅丽 《档案》2023,(2):30-35
1925年,冯玉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西北边防督办,其势力扩展至西北。自此始,西北社会逐渐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所谓的陇上“世外桃源”之称被打破。冯玉祥国民军入主西北,在扫平地方军阀、剿灭土匪,发展地方经济,革除陋俗,兴办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陇南期间,冯玉祥国民军也无不从上述事实出发兴利除弊,为陇南社会向近代化迈进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1937年秋,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从南京来到汉口。开始,军委会要把他安排在汉口中央银行大楼里住。冯玉祥先生觉得那地方太热闹繁华,不好办公,于是自己找到武昌千家街福音堂这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在福音堂里,还住着一批文化人。他们有老舍、老向、何容等,因住的较近,常来看望冯玉祥先生。来得最勤的要数老舍先生了。有一次,冯玉祥先生请老舍吃饭,问能否出一本抗日的文艺杂志?老舍风趣地回答说:“在下有人有笔,就是印不出来!”冯玉祥先生说:印刷和经费问题我来解决,文章由你们来写。没过多久,冯玉祥先生便在汉口办起了一个小型印刷社,并取名为“三户”。何为“三户”?原来冯玉祥先生喜读宋陆游的诗词。一天,他读陆游的《金错刀行》中“楚虽三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