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2.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3.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4.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反俗与用典在诗学领域似乎是一种矛盾的文学现象 ,然而黄庭坚却能很好地把握“笔有化工”、“更高一筹”。本文从诗境、诗语、诗韵看黄诗之反俗 ,于构思、诗意、辞句、修辞穷具用典 ,观照诗人如何将反俗与用典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8.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9.
稼轩词好用典,这是辛词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关于用典,历代文人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刘勰是赞成用典的。但他又说,一“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只枢运矣也。”二“若不得其要,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这就是说用典的关键是“得其要”。那么,辛词的用典是否得其要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艾略特《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族典故翻译,发现七个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望文生译”、混译和不译的问题,导致“文化传真”的失败和“读者接受”的困难;探究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态度和方法,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宗教典故翻译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顾随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他主要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学院等,其代表作是《无病词》、《苦水诗存》等诗词集、《稼轩词说》、《东坡词说》等词学论著和《揣龠录》等禅学著作,培养了如周汝昌、叶嘉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名人。但是,对顾随先生的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到2005年,共发表有关文章80余篇,涉及顾随生平著述、思想、人格、文风研究及作品的分析评论。随着顾随作品被广泛接受,随着现当代旧体诗词日益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顾随研究一定会进入一个高峰期,顾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也将被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者多认为乔叟是一位人文主义思想者,其作品具有反宗教的性质。文章通过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中“梅利比的故事”,阐述该故事中的《圣经》典故、原型及思想,以说明乔叟作品中的宗教色彩及其对基督教因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6.
谢弗勒是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人类的潜能》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实现了对"人类的潜能"这一概念的突破性与原创性的阐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潜能观的思考。该项研究属于一项实践理论,他打破了传统的关于"潜能是稳定不变的"、"潜能是可以和谐一致地实现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三个神话,并从"作为形成中的可能性"、"作为形成中的倾向性"、"作为形成中的能动性"三个维度对潜能进行了重构,并阐释了其在多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小夫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声乐、器乐为依托,利用自己丰富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中国民族气息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其中《诺日朗》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仔细分析作品《诺日朗》的音乐发展过程以及作品中主要的三种素材类型,来探讨电子音乐作品中核心素材的演变方式,并以此论证张小夫注重"技术性"与"可听性"、"民族性"三者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8.
四川诗人马安信创作了大量十四行体情诗,采用该诗体传统的独白抒情方式,形成了情意绵绵的独白和纯情盈盈的倾诉的风格。本文紧扣“独白”进入马安信的十四行情诗,从诗人“说什么”、“怎么说”和“谁在说”三个角度作出具体的解说,从而肯定马安信的创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处处折射出叔本华、达尔文以及尼采等思想家的生存哲学。《热爱生命》、《一块牛排》和《海狼》是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哲学。解读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对于读者理解人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