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初,西方“悲剧”的概念传入中国,悲剧理论就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之中,而中国的“悲剧”却与西方的悲剧差异甚大,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悲剧。实际上,中国确实缺少符合西方悲剧文学标准的那种悲剧作品,但是,中国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却有着中国所独特的悲情因素存在其中,并且贯穿于中国文学始终。西方的悲剧与中国文学在文化背景、表现方法与读者接受三个角度上形成了中西方文学悲的差异,也形成了中国的悲感与西方的悲剧之间的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悲剧概念从柏拉图最先涉及,亚里斯多德系统阐述到近代,一直是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演变发展也是源远流长的.而在中国则不同,除了近代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到悲剧概念以外,中国一直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而中国诗学关于悲剧观念的历史演变,正如中国古代其它文论一样,是散见在各种伦理、文学、史学的著作中的.孔子最先提出“怨”的审美范畴,继之有“愤”、“不平则鸣”、“想而必怒”等说法,虽没有明确的“悲剧”概念,但其内涵的发展则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考察中西方悲剧观念的历史流变,我们是否会对各…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09,(13):157-158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中国当代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文学热”呢?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你说它不重要,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却很重要,不过,没有它也不是不能生存。”格非说,回顾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学在19世纪时最为重要。比如当年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小说不发达。今天的人来判断梁启超这句话,你可能觉得很荒谬,  相似文献   

5.
中国悲剧文学之研究自王国维上世纪初发表《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开始 ,才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 ,研究的焦点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有无悲剧之争上。辛亥革命前后 ,“无”派占了上风。包括王国维、胡适、鲁迅、蒋观云、朱光潜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建国以后的悲剧研究 ,尤其是近年的比较文学研究中 ,“有”派则出尽了风头。如余秋雨、谢柏梁、曾庆元、张法等 ,都纷纷为中国悲剧摇旗呐喊。但问题的争论并无最后结果 ,对其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悲剧、悲剧意识 ,也未取得一致认识 ,而是人言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悲剧型小说中,鲁迅的作品是最有深度、最有力度的。所谓悲剧,在鲁迅看来,并非指那种非社会性的个人的不幸际遇。他认为创作悲剧型小说必须着眼于社会性,并表现出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在评论五四时期某些悲剧型小说时,鲁迅不满那些“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其一,视野狭窄,“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没有深刻的社会性;其二,“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失去了必然性。什么是悲剧,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 ,就其审美特质而言 ,同西方的古典文学相比 ,它是一个缺乏悲剧文学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缺乏悲剧意识的文化。鲁迅说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 ,只好瞒和骗 ,由此也就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1〕所以 ,我们可以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文学作品。只有到了 2 0世纪新文学发轫之时 ,我们才能看到真正具有悲剧意识的文学作品 ,文学才开始关注和重视悲剧意识的表现 ,注重从悲剧的审美特性来阐释文学的文化价值内涵。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忽略这一点 ,对选入的文学作品不能或很少从…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他在其《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对于早期中国而言,“悲剧”是一个舶来之词,悲剧的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的建立才出现的一个研究范畴。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运用悲剧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不喜欢悲剧,中国传统文学的结局多是大团圆。然而,郁达夫痛苦地选择了悲剧。虽然五四时期写悲剧的作家不仅郁达夫一人,但郁达夫以惊世骇俗的勇气将“优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彻底宣泄给人们,让“自叙传”色彩的主人公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 性格、情绪、言语构成 的悲剧氛围 “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郁达夫前期小说,扑面而来的就是这样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氛围。这种悲剧氛围,渗透在人物性格中,铸就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和诗人。他讴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却又不掩饰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罪恶;他确实不愧为“时代的灵魂”,而且“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①。他的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诗歌,在世界文学交响乐中有其特殊的音色,富有强大的魅力,受到各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