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读书习惯离人们渐行渐远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文化名人余秋雨负责对参赛歌手的文化知识点评。比赛临近结束时.余秋雨发出这样的感慨:“15位选手歌唱得很好,但文化知识考评大部分为零分。这使我有点纳闷,是不是考题太难呢?我问了命题组.回答是.这些题目没有超出中学文化知识考核的范围。我在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些基础知识还是必须掌握的。像对屈原、曹操、聂耳,不应该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屈原、曹操,正是不读书的恶果。  相似文献   

2.
阅读速递     
《出版参考》2014,(1):54-56
《大国文脉》凤凰书品编著定价:39.80元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月本书分为国学杂谈、艺术之美、文化的思考、文学的魅力几个部分。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余秋雨谈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傅佩荣谈儒学在台湾,以及李学勤、刘达临讲述中国古代的文明及性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30多年来中国文化界最富争议且争议最为持久的人物之一.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余秋雨认为争议与他写作和演讲的观点无关,而是聚焦在另外三个方面:一是在"文革"中从事过写作,二是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文史差错",三是"文化人不该上电视".  相似文献   

4.
8月9日,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原上海戏剧院院长余秋雨教授返归故里余姚,在新落成的余姚市电视广播中心会客室接受了采访,阐述了他对地方性电视台在开拓新文化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二十年来以"文化苦旅"式的文化大散文名扬华语文坛,多种图书雄踞大陆和台湾畅销书榜。但这种明星作家的效应,却掩藏了余秋雨的另一重身份——学者的身份。现代出版社2012年重新包装、出版《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和《观众心理美学》,在有意无意之间,还原了余秋雨的学者身份。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8)
编采人员应具备「宽容心理」从余秋雨拒绝采访谈起文/吉林·高伟杰认识余秋雨,是在读了他的《文化苦旅》之后。他的渊博学识和灿烂文笔,使我不仅心生景仰钦佩之情,也产生了与他相识并采访他的念头。1995年8月下旬,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第九演...  相似文献   

7.
真没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无限风光的余秋雨连续打赢了两场笔墨官司后,2003年在“官司苦旅”中吃了个“败仗”。研究文坛“余秋雨现象”的《北京文学》编辑肖夏林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见《书屋》2000年第2期)后,余秋雨于2003年2月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称肖文中“(余秋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8.
日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记者姜成厚.就广播电视节目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反对低俗之风问题.专题采访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李丹。  相似文献   

9.
出版是一个特别需要有文化理念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行业。因为复合型存在争议,所以我重点要讲的是前面的理念和后面的高层次。首先,我要说一下文化理念。要有理念,先要有自己的文化。最近余秋雨写了一本书叫《何为文化》。我的文化概念概括来说是六个字:人为的,为人的。一方面,人创作了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为人就是创作有价值的东西。最外层的是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再进一层是制度层面的,比如科举制,最后一层是理念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共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把余秋雨作为一个思想者的身份来约访时,余秋雨愿意回答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他最终选择回信的方式。在他看来,面对面,也许记者会误解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小沈阳及其演出作品是“低俗”还是“通俗”的争议.其实质是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争。在当代.后现代主义倾向造成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合流趋势.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交融.实现了文化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前门变奏     
前门的拆迁改造处在争议中。有人说,前门衰败了.必须改造:有人说,这里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必须保护。但人们在议论前门衰败的同时.却很少思考它衰败的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暗访手段获得正常采访和拍摄中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采访模式,它能够让一些社会黑暗面得以曝光。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伦理方面一直备受争议,因为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法律诉讼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隐性采访虽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采访效果,但也要注重隐性采访的人文关怀,尤其注意保护镜头中涉及的无关人员的利益或安全。本文浅谈隐性采访中应注意的道德与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之策。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2日,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脱口秀”栏目——《秋雨时分》。该栏目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亲自主持,每天一期,周末连播,系统地讲述文化课题。作为一档严肃的文化栏目,极可能曲高和寡,而《秋雨时分》自开播以来,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华人观众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样一档节目为什么会迅速串红?本文试图对它进行一番评析。一、名人效应余秋雨先生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院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思考。1992年,他的著作《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引起很大反响。这部著作有别于以往的学术著作,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将严肃…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隐性采访是特殊情况下的采访,主要是为了防范坏人对记的危害,防范受访弄虚作假,了解公开采访采集不到的真实情况。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陈述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读书习惯离人们渐行渐远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文化名人余秋雨负责对参赛歌手的文化知识点评.比赛临近结束时,余秋雨发出这样的感慨:"15位选手歌唱得很好,但文化知识考评大部分为零分.  相似文献   

17.
书业内外     
据《服务导报》报道,由凤凰卫视举办的“千禧之旅”,余秋雨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文化考察,其考察结果记录在《千年巡拜》(余秋雨日记)中,深受读者好评。各地报纸纷纷连载,但也受到了不法书商的窥视。为此余秋雨10月18日在埃及开罗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整个世界惊喜。在这个开幕式上,展现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写意画、缶、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京剧、提线木偶等等。尽管某些细节不乏争议,但众多中国古代文化形式汇聚一堂,似乎也足以震撼人们的视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成为中国目前主导的文化形态.然而,大众文化具有的负面价值削弱了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期的积极作用.因此,精英文化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定历史意义在于,精英文化能够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启蒙,用形而上的纬度提升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时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当前社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外来文化吸引了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