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邢浩鹏 《青年记者》2020,(12):80-81
受移动互联网络发展形势的冲击,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在社会信息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网络成为越来越多社会公众认可并使用的信息传播平台。但是,新传播手段的发展也激发了传统大众媒介集中利用自身资源与人才优势,生产出"广而精"的优质评论类内容,在社会上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政论片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产品。  相似文献   

2.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平台、借助通信技术传播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介。是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3.
广电传播媒体包括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大众传播声音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区域广、收听成本低、收听人数多等优点,如果恰当地运用广播媒介这些优点,能够以少量的投入获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宣传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或平台,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户外媒体合称为六大媒体.  相似文献   

4.
贾影彪 《新闻窗》2009,(3):108-109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出现。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互联网被称为四大媒介。而手机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包括传播迅速及时,传播面广,反馈神速,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行为个性化而逐渐被业界认同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5.
魏莱 《新闻窗》2008,(2):98-99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它的出现,是大众传播媒介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不仅影响着公共舆论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着公共舆论的形态。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传播打破了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6.
冯楷 《传媒》2023,(S1):26-30
当下的“广播可视化”通过叠加媒介形态,为广播媒体注入了“视觉”属性,进而实现了对场景与商业的重构。它集纳了电视媒介、网络直播的不同优势,符合广播融媒转型的进路。结合考察发现:“声觉与视觉”“听众与观众”“媒体与平台”“单点与全局”这四组关系有待在“广播可视化”的实践中进一步明晰。本文认为“广播可视化”有利于让广播对人的触达不局限于封闭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理应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主流影响力的扩大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雁 《视听纵横》2003,(4):95-96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广播媒体是单介质媒介,只靠声音一种方式进行传播,没有电视生动形象和报纸详尽深刻。广播的传播是线性的,稍纵即逝。另外,整个社会重电视轻广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广播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报纸、电视来说较差,广告的经营规模也没有报纸、电视大。因此,很多人认定广播就是一个弱势媒体,甚至在谈及广播发展时也往往是“弱势媒体当自强”的自哀自怜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的产生、发展、演进过程中,“竞争”成为一个凸显的主题。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正斗得难分难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络、手机媒介使媒介的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这就给广大媒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新闻,每Et发布的消息价值如何?时效怎样?信息量是否充足,能否引起听众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摆在我们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是针对媒介产业分化而言的,在传统媒介产业中,媒介是以分化的格局而出现的,而媒介产品需要在特定的媒体产业平台基础上出现。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不同存储介质的媒介产品如广播、电视、网络等之间的边界逐渐削弱,最终促使“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12,(1):79-79
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以“全媒体”发展为主线,打造广播、电视、平面、户外、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体系和产业体系,借助“三网合一”、“数字化整转”等契机,联合网络电视台、中国时刻、IPTV、高清数字内容集成平台、全国3G手机电视内容服务平台——打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全国首个DV频道等一批新媒体新产业,丰富了集团在新媒体市场的布局与竞争力。从2012年开始,  相似文献   

11.
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信息社会。本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信息革命”(亦称“电信革命”、“电子革命”)使整个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技术的革命引起了社会传播体系的结构大调整。电脑和通讯网络的结合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以印刷传媒(报纸、杂志等)和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及  相似文献   

12.
王亚琴 《新闻世界》2009,(9):152-15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得到普及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它打破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信息和舆论的相对垄断,在网络上,传者和受者相互转化,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传者,传播信息,发表舆论,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一些国家的广播收听已达到了创纪录水平,这要归功于新兴平台的出现,这些平台包括社交网络、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互联网及智能电视等。新的广播传播途径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地理、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界限,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扩散和人类文化的互动。这些变化激起了广播新的信心,当然还有新的不确定因素。如今的广播到底是什么?在何种意义上多平台收听的广播仍然可以定义为广播?广播学者是否也会逐渐演变成“声音传播研究者”?广播过去被定义为非视觉传播媒介,现在这种“非视觉化”又该如何界定?本文试图解决广播这种弹性媒介所面临的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iPhone为例,提出了广播通过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进行传播的策略,阐述TiPhone:i.g..种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的优越性,分析了广播基于iPhone的传播模式。提出了在三网融合时代广播产业发展的四项策略:广播要对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使用者进行理性研究;广播要创新节目形式,力求贴身定制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提供通路保障;智能广播与传统广播应当“战略协同,资源共享”,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以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环境的全球化实现了人类沟通无界限的追求,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人类传播在经历了口头语言、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已全面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由于网络自身具有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现代新闻传播在实现互动性、扩充信息量、  相似文献   

18.
冯菲 《新闻传播》2005,(2):58-58
一、网络时代对新闻出版业的冲击 20世纪可谓是无线电的信息传播时代。20世纪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介迅猛发展,使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纸质媒介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到20世纪末,传统纸质媒介遭受了猛烈的“电击”——它们正承接着来自互联网络的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吴知音 《新闻传播》2023,(16):104-106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的不断开放令整个新闻传播行业从信息生产到内容渠道的传播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如今,数字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对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冲击,迫使这些传统媒介不得不进行改变,以适应碎片化、个性化的受众需求。时政新闻,作为国家、政府个体间动态变化的报道消息,技术的深化令时政新闻朝着可视化的动态叙述演进。本文结合数字环境下的媒介环境特点,对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发展进行主体、形式、内容的相关分析,以探索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后出现的“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它从传统媒介脱胎而来,既集中了所有传统媒介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传统媒介不具备的特点。有国外研究者提出传统媒体必将被新媒体取代,更有人称十年内纸质媒体将不复存在。但现实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和结合来共同完成一个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