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是提出“双百”方针的一年,是人们的思想相当活跃的一年,是人民日报改版的一年,也是新闻评论佳作迭出的一年。那时候,在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左”的东西还没有象后来那样普遍,那样严重,那样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左”的东西已露端倪,在某些方面也已经相当明显了。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提网挈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此后,人民日报又从不同角度就防“左”、反“左”的问题发表了多篇社论。其中,9月1日的社论《不要蛮干》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社论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全国各族人民正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各地、各行业不断传来胜利的捷报。但是,在生产和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不讲科学、只知蛮干的工作作风,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以致发生了不少本来  相似文献   

2.
30年前,当时我还年轻,和一批同龄的土改队员一起,告别了农村工作,踏入编辑队伍。一位老前辈谆谆劝勉我们说:“编辑要是‘杂家’,是什么都懂一些的行家;是善于和三教九流交朋友的交际家;是能洞察过去、预见未来的通家。”当时,对于我们这些经世不久而又有着许多幻想的年轻人,“杂家”这名词,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诱人,促使你去“胜境探幽”。从此,“杂家”深深地嵌进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左”的和右的风浪中,“杂家”蒙受过许多责难、误解和讽嘲,编辑工作的实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日报》上,《今日谈》是我每篇必读的专栏。直至今天,它仍然使我保持着每篇必读的习惯. 它有哪些吸引读者的魅力呢? 首先是新鲜活泼。《今日谈》的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深处,有如刚刚从河里捞出来的鱼虾,到手时还是蹦蹦跳跳的。这里发生了许多新闻故事。有的故事,听起来难以相信,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可怕的调查提纲”,荒唐的“接亲专车”等。有的事本身就是一篇幽默小品,例如“镜子照一照,无产阶级思想全跑掉”那样“左”得令人发笑。有的是一幅讽刺漫画,例如“一菜一汤,生意跑光……八菜一汤,独霸一方”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来,我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出口,一个逃离自己现在的生活、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出口。就像浑身都是火苗,被烧得难受,渴望立即跳进水中那样,渴望立即走入那个出口。”  相似文献   

5.
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反映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说到底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发展,群众不断地创造着极其生动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心声,表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批判过去“左”的政策是“又粗又壮一根绳,捆住我们种田人”,“大呼隆”、“大锅饭”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斑斓多彩的,有绚丽的鲜花,也有青翠的小草。小草虽然不会象鲜花那样喷吐芳香,但却能以它的翠绿给人以特有的情趣。回忆往日的生活,鲜花固然令人留恋,绿草也同样使人难以忘却。这里忆及的就是往日生活中几棵常青的小草。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刚到开封日报工作的时候,同志们谁有一支自来水钢笔,就算是有了珍贵的“宝贝”。那时候,大家写稿和编稿大多用的是毛笔或蘸水钢笔。红蓝墨水也是自己用颜料加水兑成的。我当时比较“富足”,有一支大号“金星”自来水笔。这是战友刘星三同志,一九四六年从延安到南阳做秘  相似文献   

7.
主要防“左”的问题,至少已经提出半年了。也许是我阅读面太窄的缘故吧,总觉得真正系统论述主要防“左”的文章数量太少,力度不大。防“左”的宣传之所以不力,有几种思想障碍。一曰:“防‘左’主要是指经济工作,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还是反右。”经济领域中的“左”难道同意识形态没关系吗?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活跃,同某些理论家、政治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有直接联系。关心经济的人可能还记得,曾有文章把赞成商品经济的学者分四类排队,他们把大部分主张商品经济的学者讲得一无是处。从而迫使一些赞成商品经济的学者“自我批评”。就是在今天,依然有人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至于说对股份制扣帽子的事,那就更多了。可见,经济工作中的“左”,同经济理论中的“左”是密不可分的。不在理论上适当加大防“左”的力度,经济能上去吗? 二曰:“防‘左’表明‘左’还没出现。”这几年,有的报刊在批判庸俗生产力论的大题目下,否定生产力标准;有的报刊在批判实用主义的幌子下,否定实践标准,有的报刊大谈资产阶级完整存在,力图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有的报刊甚至给邓小平同志讲过多次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正确论断扣上“政治激进主  相似文献   

8.
佚名 《出版参考》2014,(6):42-42
美国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这样一句话:“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我非常喜欢“像蝴蝶一样生活”。 “庄周晓梦迷蝴蝶。”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蝴蝶的生存方式。蝴蝶不像蜗牛那样负重前行,把生命变成一场苦役;也不像蚂蚁那样只知道埋头劳动,不懂得享受乐趣。蝴蝶永远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行,它们既能发现路旁的玫瑰,也能飞越沧海,寻找到美丽的彼岸花。蝴蝶的故乡是花海,它们循着花香飞越千里,跳起优美的舞蹈,与蓝天白云招手,同清风艳阳嬉戏,它们的生活有香有味,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9.
政经资讯     
《青年记者》2006,(6):4-5
话语“我们村民的牙齿都笑掉了!”——湖南衡阳乡官作假竟评上模范“我们跑啊跑啊,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家结婚、生子,继续父母那样的生活。”——江西农民工阿庆说“死一个矿工让老板拿出120万”——重庆市长要让不法矿主死不起人“喝醉酒失手了,我以为是酒店女老板”——韩一高官摸女记者引咎辞职面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创者林毅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理论”和“穷人经济学”的提出者林毅夫,是温家宝总理智囊团成员之一。林毅夫1952年出生于台湾,在台军方任军官,1979年“逃”到大陆在北大攻读硕士,1982年赴美留学,1987年回…  相似文献   

10.
王稼祥在1962     
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中国对外援助最踊跃的时期之一。1962年,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王稼祥提出了一系列稳妥务实的对外工作主张,包括对外援助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结果被批判为“三和一少”,王稼祥被迫搬出了中南海。一次防“左”纠“左”的尝试失败了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空间,收听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虽不像“蹦迪”那样狂野、“上网”那样浪漫、“卡拉OK”那样宣泄,但也颇有私人休闲消遣的情调。夜阑人静之时,云淡风轻之日,—人戴着副耳机、或守着一台音响,聆听那声情并茂、扣人心弦的演播,的确引人人胜、欲罢不能,急切地等待着“且听下回分解”。近年来,从《亮剑》、《达·芬奇密码》到《高纬度战栗》、《历史的天空》等长篇连播的走红,凸显了这样一种当代场景:城市,倾听小说。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各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的重头戏。每年的“两会”报道,实际上也就成了中国新闻界的“大会战”。作为军区军兵种报纸,不能像众多中央级媒体那样直接进入主会场面对面报道大会盛况,无论是新闻资源的获取,还是报道形式的运用,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3.
海伦·福斯特·斯诺在《斯诺和我的写作生活》一文(载《新闻战线》1980年第一、三、四期)中说,中国今天几乎没有“写作心理学”的研究。她认为,这是现代中国“在一切艺术领域”没有产生象《战争与和平》那样“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杰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姑且不论她对中国现代何以缺少传世之作的分析是否正确,但是她指出  相似文献   

14.
认识江堤是十数年前的事了,那时,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介书生。作为新乡土诗派的代表,他发起中国新乡土诗歌运动,屡有新作。几年后,他突然“人间蒸发”了,原来是隐居于一座山间庭院,过着陶渊明那样的纯粹生活,“离文化很近,离世俗很远”,诗人的痴气一发真是了不得。这座山间庭院便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号称“天下第一书院”、“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千百年来,作为儒家活动的重镇它一直是南部中国  相似文献   

15.
广东电台的宣传业务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拨乱反正阶段,从1978年下半年到1980年。主要是清除“左”的流毒,恢复优良传统,提出了“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接近基层”的方针。内容与形式都注意了缩短电台与听众的距离。第二阶段是注意按广播规律办事阶段,大约从1981年到  相似文献   

16.
当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像电视那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牵动着方方面面的生活,电视是对生活的放大,也是对生活的浓缩;电视是生活的艺术,更是艺术的生活。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反射到电视的屏幕上,就变得充满情趣。本来没有变化的自然,投射到电视的屏幕上,就显得活灵活现,电视是使“生活走向艺术”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报纸为什么平淡现在报社内外普遍反映本报“大报平淡、小报好看”。大报之所以平淡,不如小报《星期刊》那样有生活性、知识性、服务性,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什么是“平”?所谓“平”,就是不突出。什么东西不突出?党和国家的大事不突出。所谓“淡”,就是不浓烈,生活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语言理据研究》王艾录、司富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干葡萄酒”是不是干的葡萄酒?“马路”最初是供马走的路吗?如果说,“牛刀”是杀牛用的刀,那么“马刀”是杀马用的刀吗?“米黄”是像小米那样的黄色,那么“牛黄”是像牛那样的黄色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专业人员,可能也会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的“台湾联合文学奖”有一部很引人注目的获奖作品,这就是大陆女作家李晶和李盈的《沉雪》。评委会对此的评语是:“在北大荒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沉雪》用非常低调的口吻叙述了所有苦难,很有黑色幽默的效果。”还有更精辟的评价:“读之神魄为之震动”。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这一评价极高的作品.让我们一饱眼福。其实,《沉雪》这样的知青题材已经出了不少,尤其是关于北大荒的描写,更是丰富之极。  相似文献   

20.
突如其来的非典,让人后怕。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机关病”,虽没有非典那样令人望而生畏,但却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非典。“机关病”的本质,是一种“亚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病”的危害并不亚于那些已经被揭露出来的大贪官。其实,于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社会来讲,“机关病”也要比大腐败可怕得多。一是“机关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机关病”虽然不像非典病菌那样致命,但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蔓延开来,也是一场政治瘟疫。“机关病”患者虽不如大腐败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却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机关病”的那点奥妙,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