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马犬事     
欧阳公在翰林①时,常②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③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④,逸马⑤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日:“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⑥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⑦一笑.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翰林——翰林院里供职的文人称翰林学士,专为朝廷起草命令、修撰书籍.  相似文献   

2.
"过犹不及"不等于"过头""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人为文是很讲究修词炼字的. 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八,记载了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修改《泊船瓜州》一诗的故事“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真是做到了一字千改始心安,“语不  相似文献   

4.
《诗经·大雅·大明》曰:"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传曰"纣居天位,而殷之正适也。挟,达也"。失之。今案"挟"当训"持"。《说文·手部》曰:"挟,俾持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王逸注曰"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持,谓保有之。《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曰"持,守也"。守即保有。"位"当读"立","适"当读"敌"。上古位属物部,立属辑部,物辑通转,二字音近相通。《逸周书·允文》"位之宗子",朱右曾校  相似文献   

5.
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七年(前408):"击(宋)[守]中山。""击"标人名线,"守"校改为"宋"。而集解云:"徐广曰:一云击宋中山。"既曰"一云",则知表中语非"击宋中山"。又卷四三《赵世家》云:"烈侯元年(前408),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  相似文献   

6.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7.
南冠小考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南方地区的楚国,由于文化渊源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服饰等多"不与华同",形成了别其特色的文化景观。《左传》、《国语》等古书中言及的"南冠",即与中原地区当时流行的冠冕有所不同,是南方楚人独立发展起来的衣冠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于成公九年提及了"南冠"。文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而文中这位楚囚钟仪,据《左传》记载,早在成公七年  相似文献   

8.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而《太平御览·珍宝部》引作:"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伪辞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中相当自信地认为应从《太平御览》。他说:"‘伪’上本无‘为’字。‘伪’即‘为’字也……后人误读‘伪’为‘诈伪’之‘伪’,故又加‘为’字,不知无其事而为之辞,即是诈伪,无庸更言伪也。"王念孙认为"‘伪’即‘为’",并举出了十八条书证。王念孙学问渊博,下笔审慎,但在"伪辞"还是"为伪辞"的问题上轻率了一些。他所提出的书证经过分析也可以一条条被驳倒。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11.
【伏猎侍郎】fúlièshìlán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严挺之传》:"客次有《礼记》,萧炅读之曰:‘蒸尝伏猎。’炅早从官,无学术,不识‘伏腊’之意,误读之。挺之戏问,炅对如初。挺之白九龄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伏腊:古代伏祭与腊祭的合称,泛指节日。唐代户部侍郎萧炅在读《礼记》时,误将"伏腊"读为"伏  相似文献   

12.
王梵志诗《危身不自在》首联云:"危身不自在,犹如脆风坏。"项楚先生校"脆风"曰:"‘风’,原作‘’,从《初校》所录",并注"脆风坏"曰:"谓人命危脆,遇风而坏"。按,项先生所言《初校》是指陈庆浩先生的《法忍抄本王梵志诗初校》。陈先生录""为"风",似不妥。""当为"瓦"的俗体。《干禄字书》:"瓦,上俗下正。""瓦"写作"",敦煌写经习见。如北6776号(地66)《佛藏经》卷二:"是新凡器盛以屎尿。"斯3886号《千手千臂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卷上:"在山顶上有形胜处,掘地,去其石砾及器恶物。"斯1047号《妙法莲华经》卷三:"无诸秽恶、砾荆棘、便利不净。"北8506号(芥91)  相似文献   

13.
先秦簿戏考     
《楚辞·招魂》云:"菎蔽象棊,有六簿些。"王逸注云:"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簿也。"《颜氏家训·杂艺篇》云:"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李贤注《后汉书·梁冀传》引《艺经》曰:"弹棊,两人对局,黑白碁各六枚,先列棊相当,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 先秦的"博",大概是一种在设有弯曲的行棋之道的棋局上击棋的一种游戏,其中的棋子即叫做"簿",共十二枚,双方各六  相似文献   

14.
遂寞姜氏于城颍《隐公元年·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其中"寘"字,杜预无注。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寘,之豉反,置也。"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之为幽。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①:"寘,音义同‘置’"。其《春秋左传词典》则径云:"寘,放置、安放:遂寘姜氏于城颍。" 按:《会笺》之说虽有思致,然未必能得传文本旨。杨伯峻先生据陆氏《释文》,谓"寘"音义同置,原本不误,然释为放  相似文献   

15.
自出新意     
例文: 宋子京①《笔记》云:“文章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古人讥屋下架屋②,信然。陆机曰:‘谢朝华于巳披,启夕秀于未振。’③韩愈曰:‘惟陈言之务去。’④此乃为文之要。”苕溪渔隐⑤曰:“学诗亦然,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不能变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鲁直⑥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又云:‘文章最忌随人后。’诚至论⑦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相似文献   

16.
《诗经·小雅·角弓》一章曰"兄弟婚姻,无胥远矣",二章曰"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笺训"教"为"教令",失之。"教"与"远"对文,"远"之义为疏远,则"教"当训亲呢。今案"教"当读"胶"。上古胶读见母幽部,教读见母宵部,见纽双声,幽宵旁转,二字音近相通。《广雅·释诂》曰:"学,教也。"《集韵·效韵》曰:"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广韵·肴韵》曰: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诊所     
“莫须有”不是不必要《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许有吧)。’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以“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例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八回:“娘家的人当不起休书里面写得义正词严,连自己的娘家,把这莫须有的事,都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18.
是温彦博,还是温彦将? 《南部新书》甲卷第22条:"温大雅,武德中为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高祖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尔!’后弟大有,又除中书侍郎.大有一作彦博."行文与《会要》相近,其注似即针对《会要》而言.《唐会要》卷五四《门下侍郎》:"武德二年四月,温大雅为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侍.高祖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至五年三月,彦博又为中书侍郎."《旧唐书·温大雅传》略同:"武德元年,历迁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密,议者荣之.高祖从容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寻转工部."都说与温大雅"对居近侍"的是"温彦博".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知识》1991年第11期黄长江同志的《写物以附意风言以切事——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一文中,有“古人有‘大雪纷纷何所似,鹅毛飞飞嗟可似”一句,此句引文有误。据《晋书》记载:“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莫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相似文献   

20.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