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测评素养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对于经常参与重要考试命题的教研员来说尤其重要。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调查G省51名中学英语教研员的测评素养,结果显示:教研员工龄、学历、命题经历与测评素养呈正相关。总体而言,大部分教研员对测评有一定认识,但还需深化;测评素养不高的原因包括缺乏系统学习、理解偏差、理论意识不足等。根据此结果,研究者提出了教研员专业发展建议:年轻教研员要不断学习,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在历经了共同体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之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逐渐完善,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具有共享和支持性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学习和应用、共享的个人实践、支持性条件等五个特征,而且还具有专注于学习、合作的文化、聚焦于成果等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3.
我国很多高师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的教育院系积极建立并发展与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共同体;许多中小学也努力争取高校参与其教师校本培训,还有更多的学校教师自发组织专业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这种变化向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提出挑战。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校长专业化建设采取新举措:深刻理解当代治理理论;掌握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分享校际经验,不断提高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当代西方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在历经了共同体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之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也逐渐完善,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成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具有共享和支持性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学习和应用、共享的个人实践、支持性条件等五个特征,而且还具有专注于学习、合作的文化、聚焦于成果等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
教师凭借共同兴趣爱好与学习愿景,自愿地选择加入学习共同体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与个人价值。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努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通过合作交流共享信息与资源,实现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最终使各成员都能实现专业发展。笔者从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合作学习氛围与对话交流平台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用,进而从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共同体之间以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成员发展性评价制度体系三个层面深入研究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小强 《中国教师》2013,(22):59-60
随着新课改中对教师专业化和构建教师共同体的要求的提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摆在教师面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训练和学习,掌握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教育专业素质,能够胜任教育专业实践,并担当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共同体是指多名教师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自愿组成,通过开放式学习与研究、协作与互助,谋求共同发展,以提高共同体及其成员教学实力为目的的教师团体或团队。  相似文献   

7.
鉴于教研组的发展困境和教研组学习、研究、实践、合作的属性特征,教研组建设要以学习和实践为核心要素,以共同体为归属,将研究、合作内化于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专业学习和教研实践相互融合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和校本研训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酝酿。20世纪8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引入教育界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兴起。进入2000年,美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快速发展,在解决教师孤立性教学,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行政支持力度增强、信息技术发挥了助推作用以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更加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教研员专业化发展,成为国际教研员关注的焦点。新课改以来,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教研员应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促进教研员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因应教学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大学和学校相互革新、民主社会建设的诉求,新兴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教育理论在院校协作的背景下悄然兴起.专业学习共同体指称院校双方为加强学生学习而协同工作,创造并共享学习机会与成果,维持并促进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思维方式、具身学习文化建设、形成领导学习团队、开展协作学习是其健康运行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培养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需要教师间的通力合作。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表明,教师需要从传统的强调专业个人主义向共同体中的合作者转化。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能充分体现高校组织特点的模式,它以全新的共同体理念诠释着学校作为学习场所的真正含义,并最终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却面临着组织、制度和文化多方面的障碍,可尝试通过创新教师团队组织方式、人事管理制度以及重塑教师管理文化等来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2.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习场域的构建需要突破认知主义范式.通过主动融入和场域更新等途径,培育和而不同、自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此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发展客观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实现的.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一、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催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1.明确的目标引领.专家到校,针对学校实际引导我们基层小学从特色办学理念的探究、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划入手,并提供学习、思考的信息资料,目标引领明确.  相似文献   

14.
名师工作室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的平台,其主要借助专家引领,运用示范辐射,开展送培送教、外出学习、多元评价的工作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个人研修学习与同伴学习的专业化发展共同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变革与学习观念革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只停留在"培训班"与"专家讲座"模式的传统阶段,必将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不断创新专业发展模式,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虚拟社区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类重要应用,在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实现共同体协作与集体智慧共享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以虚拟社区为例,构建了基于虚拟社区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模型,并就虚拟社区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相似文献   

16.
林美 《教育导刊》2013,(11):38-41
近年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国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涉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产生背景、概念、特征、建构条件、发展阶段等等,并探讨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先让中学数学教研员对PKC发展现状进行自评,并对PKC的期望及其发展途径作出评价;然后通过开放性问题收集了教研员对PKC维度和PKC发展途径的补充意见;再通过多种量化分析方法,探索了教研员PKC的特征、教研员对PKC的期望、教研员的基本信息、教研员的PKC发展自评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被试认同研究提出的PKC六维模型.虽然在不同维度的发展上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教研员对自己PKC的发展很有自信.因素分析显示,模型的6个维度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两个部分:(1)关于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在指导和领导方面的能力;(2)关于学习内容、学生评价和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知识.被试认为,他们的专业发展途径包括:通过阅读、参加培训活动、参与和指导学校和跨地区的教研活动、观察和讨论课堂以及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经验分享,中学数学教研员专业水平的提升是这些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促进教师专业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作为教研员,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人,成为教师信赖的服务者和指导者。只有教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如:  相似文献   

19.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提高,对教师的学习起着不容忽视的支持作用。同时,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让高职音乐教师由独自学习转变为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及广阔的学习天地。  相似文献   

20.
教研员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者,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的效率,也影响着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本期,我们邀请了从事教研员专业培养研究和实践的专家、教师等来关注如何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问题。他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汪振兵老师认为教研员需要对所教学科有全面的了解,对相邻学科也有所了解,他提出的促进方法是撰写学科报告。严明老师则认为教研员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在专业上得到发展,他还列举了很多自己专业发展的经历。陈大路老师则认为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取决于其工作的特性,他对教研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