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国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方向和特色,即重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国学教育来支撑职业教育,塑造并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通过国学教育在本校的开展,论述国学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养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学教育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又是提高个人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作为注重大学生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需要高职院校重新思考和定位。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国学素养状况的调查,提出提高大学生国学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4.
国学和国学教育是培养高尚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培养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要求、改革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高职教育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师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要求以及建设美丽校园的需要。国学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健康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兴起了国学热。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国学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并且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国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不足,探讨了高职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鹏辉 《教师》2019,(5):119-1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人文素养是人才全面发展中最核心的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文章作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情况进行调研,以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多途径开展调研。调研结果:学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对国学知识掌握有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途径单一。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策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国学教育既是一种传承教育,也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基于对国学在人文素质中教育作用,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国学课程。本文以云南农大热带作物学院为例,通过对学生学习国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探索更加有效的国学实践活动提出个人的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8.
国学教育是一种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了国学传承的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着没有专业的师资和规范的教材、缺乏合理的课程设计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中心,以启蒙修身为目的,选取儒家经典中的精品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拓展国学课程的广度,从而提高国学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如人意,高职院校必须从更新观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以及积极开发潜课程等方面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实现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初叶"新学"与"国学"的争论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所说的"国学"的意涵并不相同,20世纪初叶的那场国学热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学热在兴起原因、参与人群以及根本诉求上都不尽相同。因此,讨论国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必须辨明"国学"内涵、分析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与诉求,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国学课程群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全面国学课程目标为指向,精选国学课程内容,运用多维立体的组织形式,采取多元化的途径营造国学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获得国学知识,培养学生成为有民族气节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建制的发展为例,由"中学"到"国学"两个时期的学科化历程,梳理了清末民初学者于大学体制内保存中国传统学术的努力,以期阐明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体系作为一种知识格局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并探讨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制度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重建国学所面临的组织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晚清国学导读目录产生的原因及其编纂特点,总结了其在晚清社会中所发挥的文化功用。  相似文献   

15.
李有光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3):23-25,31
在文艺理论界学人为解决文论"失语症"所作的各种努力和探索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口。而在当前振兴"国学"的热潮和建设中国经学解释学的文化背景下,梳理、整合并彰显中国古典诗学蕴含的丰厚的解释学话语和思想,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无疑将为"失语症"的解决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建立一个有效的根据地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版本学是国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宋代出版印刷业的繁荣昌盛直接影响着其发展。宋代出版传播的发展使得版本学这一学科在宋代得以确立,并有诸多表现。通过对其研究,从侧面管见宋代历史文化风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柳诒徵先生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大力提倡利用谱牒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本文利用《京江柳氏宗谱》考察柳诒徵成长的家族背景,主张“学行兼崇,不分汉、宋”的家学渊源,同时展示《京江柳氏宗谱》中丰富的家族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20.
国学经典传承中体现出了古代国人的三大编辑智慧:堪称编辑学"元理论"的"述而不作"与"以述为作";展现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气度的"会通古今";肯下硬功夫的"分类编目"。这三大智慧有助于我们回归编辑的职业本位,拓展编辑学者化的路径,萃取电子信息时代海量书刊之精华传诸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